: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二十七次会议今天上午听取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情况的报告。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去年7 月1日起正式施行。市人大常委会在去年进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今年开展了《条例》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并作专题询问,旨在巩固提升分类成效,推动《条例》全面落实,并促进形成常态长效机制。
通过检查情况,《条例》实施以来,法规作用得到较好体现,成效持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条例》规定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投放的责任主体。检查发现,有些主体垃圾分类义务未得到全面履行。调查显示,33.6%的受访居民表示小区仍有偷乱倒垃圾情况,少量市民群众还未养成垃圾分类习惯,部分小区仍依赖志愿者监督。有些居民未遵守“定时定点”投放规定,将垃圾袋随意丢弃,或者堆放在垃圾箱房外,有的村民存在干湿垃圾混投行为,暗访中有的村委会执行垃圾分类存在不规范现象。
公共场所方面,有些公交站点沿线、火车站候车大厅、医院门诊大厅内仍存在干湿垃圾混杂投放的现象。商务楼宇方面,不少是依赖物业保洁员二次分拣,某些垃圾公共投放区干湿垃圾混投现象仍比较突出。农贸市场方面,暗访发现,个别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经营户分类准确性低,自备垃圾桶为家庭型小容量,与垃圾产生量不相匹配,部分经营户把垃圾直接扔在地上;集中收集垃圾处有的未设置分类垃圾桶,有的大桶内干湿垃圾混投混放,垃圾堆点环境卫生条件较差。
对于《条例》中规定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检查发现,部分物业公司认识不到位,过分依赖基层、居委会、业委会和志愿者力量,分类投放管理责任未落实。
源头减量仍有不少短板弱项。一方面线上包装废弃物“不减反增”。《条例》规定,产品包装、快递包装应当减量。检查发现,目前八至九成的网购包装由电商先行包装后投运,仅在收递环节减少包装,效果有限。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对五家线上平台五种产品的抽检也发现,化妆品和咖啡、茶叶类产品包装不合格率分别达到70%、20%,过度包装现象较为突出。
另一方面,净菜上市力度不强。《条例》明确积极推行净菜上市。但目前本市净菜上市仅在部分大型商场和精品超市推行,面广量大的农贸市场还是空白,外地入沪的农副产品如何减量尚无有效办法。
此外,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建也存在滞后。目前本市规模化菜场还未全部配备就地处理设施,有些已配备的设施实际处置能力低于设计能力,且产生异味、废水,影响周边环境。此外,还存在设施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资源化产品出路不畅等问题。
检查中还发现,资源化利用中突出瓶颈仍未突破。首先是回收网络不完善。《条例》规定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检查发现,有些地区可回收物服务点覆盖不均衡,服务点选址远离生活区、缺乏可回收物暂存场地、运营成本较高。中转站落地难与老化陈旧问题并存,不少中转站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缺乏渗滤液处置设施,有的超负荷运转造成很多垃圾露天堆放,严重污染环境。此外,本市回收企业与循环利用企业尚未实现有效对接,一些大型废玻璃、泡沫塑料再利用企业生产能力仍然存在空放现象。
可回收物补贴政策也有待健全。《条例》规定应当制定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扶持政策。目前,全市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标准对可回收物一律按重量给予补贴,对泡沫塑料等体积大、密度小的物品,补贴额度远低于运输、仓储和人力成本,企业回收缺乏积极性,导致低价值可回收物产业链难以形成。
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出路仍不畅通。目前本市菜场湿垃圾处置产物多用于公园绿化,用湿垃圾制作有机肥料尚处于试点试制阶段,资源化利用产品尚未实现产业化。
检查报告同时对上海进一步做好《条例》实施提出了五项具体的意见建议。一是要强化法治意识,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二是强化规范投放,进一步促进“新时尚”养成。三是强化绿色转型,进一步扩大“减量化”效果。四是强化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化”水平。五是强化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管理精细化能级。
其中提出上海下一步要积极通过“科技创新”为生活垃圾管理提质增效,引导行业内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着力破解湿垃圾破袋、投放行为管理、分类质量控制、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可回收物的高值利用等难题,让科技在垃圾分类中得到充分赋能、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