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信息港首页 > 信息资讯 > 上海资讯 > 浏览正文


邬达克在上海的梦乐园


2020-1-8 14:20:57
引子
1918年,一位出生于斯洛伐克的青年来到上海,在美国建筑师克利开设的洋行工作。7年时间,他和克利合作设计了诺曼底公寓,美国总会等一系列建筑群,在上海开始了他的建筑梦。
1925年,他开辟新路,独自前行,并迎来了属于他的全盛时期,其建筑作品中独树一帜的风格,一度引来众人的关注,大到建筑界的行业翘楚,前来悉心研究;小到采购蔬果回家烧饭的婆婆,总想在路边多看上两眼,都也觉得耳目一新,惹人注目。
他就是邬达克,一名才华横溢的外籍建筑师。那些年,上海若是没有他所设计的建筑,将会黯然失色,失色太多。
01
建筑师的梦想花园
邬达克自宅
哥伦比亚路57号,今番禺路129号,这里曾是邬达克的私人住宅。
典型的英国乡村风格,露明木结构,老虎窗屋顶,高耸的烟囱。有人说,这座住宅的设计风格灵感,来自于邬达克的挚爱,也就是她的妻子吉塞拉。
吉塞拉的母亲来自于一个传统的英国贵族家庭,因此也将许多的文化痕迹,留在了吉塞拉的身上。
为爱人建造一座心爱的屋子,大概是这世上最浪漫的事吧。
不过我曾听人说,这里也有可能是邬达克在竣工之后买下的基地,他在此间融入了个人风格与灵感,才成就出如今的新风格建筑。
在这座建筑的南面,藏着一个很大的私人花园,邬达克的三个子女,都曾在这里嬉闹玩耍,享受着草长莺飞的童年时光。
在1936年一家人搬至达华公寓之前,邬达克全家都在此共度着他们人生中的黄金岁月,虽然花园一直有雨水倒灌的问题,但是丝毫不减一家人对这里的爱意。
如今这里的底层已成为“邬达克纪念室”,来者观赏,细嚼品味,都能感受到邬达克对于建筑事业的执着,对于家庭的热爱,他的精神和留下的痕迹,都将是这个城市中永恒的存在罢。
02
“永不过时”的绿房子
吴同文住宅
在哈同路(今铜仁路)与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的十字路口处,伫立着一栋现代主义风格极为鲜明的独立建筑体,他的主人就是吴同文先生。
吴同文住宅有四层楼高,1700多平米。大小客厅、书房、卧室、日光室、箱子间,应有尽有;宴会厅、舞厅、酒吧间、花鸟房,一幢皆备。
这里有流线型极佳的盘旋楼梯、高级铸铜的扶手,和纹理流畅的大理石地板,实在是一座令人赞叹的私人住宅,难怪邬达克当时能拍着胸脯和吴同文保证,“这个建筑就算再过100年也不会过时!” 果不其然。
因为整栋建筑的外立面都贴满了绿色的面砖,所以在上海人的嘴里,它还被唤作“绿房子”。这里也藏着一段故事,听说吴先生曾是旧上海著名的颜料商,因军绿色颜料致富,因此视绿色为幸运色,所以他爱极了这“绿房子”,就连生命的尾声,都是在这里奏响的。
“绿房子”的设计独特,与其他房子沿四周而绕行的车道不同的是,其车道是从一楼中间穿过的,这样即便是下雨,主人上下车都不会淋到雨。二、三、四楼都设计了大露台,其中一至二楼,三至四楼的露台外侧都设计了户外楼梯。从外部登上露台,整个花园的风景便尽收眼底。
在房子的东南角,有着贯穿四层的圆形阳光房,尤其是四楼阳光房的顶部,邬达克特意铺上了12块淡绿色的进口压花玻璃,以此柔化烈日的曝晒。
特制的推拉门,将阳光房与卧室分隔为两个独立的空间,门既可推拉,也可以完全打开,此时此刻,即便你坐在卧室的床上,也能欣赏到窗外的美景。
绿房子还是上海第一栋安装电梯的私人住宅,荷叶型的OTS电梯在修缮后直到今天还可以正常使用。与此同时,这个房子在当时的设计上就考虑到节能环保的问题,种种设计,都彰显着“先进”二字。
就在6年前,这里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缮之后,正式对上海市民开放。据说当日早晨8点半离正式开放仍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前来参观的市民就已经排起了百米多的长龙,沿着铜仁路从北京西路一直到愚园东路,众人都期待着一睹民国旧宅的风采。
看来在上海,还是有热爱着城市文化,也甘愿传承建筑精神的这样一群人呐。
03
阳光照耀下的一方天地
沐恩堂
早在许多年前,我就曾几次光顾过沐恩堂,那时我与一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合作专栏,并希望用“年轻”的方式,留住文化风格和建筑之美,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欣赏上海建筑。而古典复兴风格浓郁的“沐恩堂”,就是我们的第一站。
说起沐恩堂,便有太多的故事要讲,因为这里涉及宗教,民族,政派,还曾一度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堂,代表着上世纪30年代上流阶层的生活方式。而邬达克在沐恩堂上投注的精力和心血,也是鲜有人知的多。
深红色的建筑外立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愈发神秘,尖形的飞拱之顶,修长的柱束,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总给人一种轻盈飞天之感。
听说1936年,一位美国教徒前来参观时,曾捐资在教堂的钟楼顶部安装了一座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后来有人还在底座装上了马达,一到晚上,十字架转动起来,与整个跑马厅(今人民公园)交相辉映,好看的不得了。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淞沪战争时,这里还曾举行过一场特别的葬礼,葬礼的主人是牺牲在中国的第一位美国飞行员,Robert · shott,据说当天整个沐恩堂被来往的民众堵的水泄不通,上海各界下半旗致哀,所送花圈用尽了40辆卡车。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当时蛮横的日本人不屑于西方文化,竟将这里改成马厩,礼堂遭到严重的损坏,日夜只能听到日军和战马的放肆声息,令人哀叹。
而如今,在灯火辉煌的大堂,那些往事彷佛已呼啸而过,只留下那一道道阳光,照耀着虔诚的人们。
04
一片不会散去的金色光芒
大光明大戏院
1931年,因为放映辱华电影《不怕死》而名誉扫地的大光明影院,被迫停业。直到第二年夏天,重见天日的“大光明大戏院”放映了一场《热血雄心》,才又重新拉开了帷幕。
而参与这次重建的设计师,就是邬达克。改建后的大光明戏院,积极响应着新时代到来的美学风格,更是吸引着南京路上的众人。
这甚至能称得上是一场革命,“沿街的建筑立面,呈现着横竖线条与体块交错,墙面则饰以浅黄色的拉毛粉刷……入口处玻璃雨篷的上面,竖着半透明的玻璃灯柱,以30米的高度探入在1933年的上海夜空下。”
那天,上海新闻是如此鼓吹着这个电影院和它放映的影片的:“远东唯一的富丽伟大的电影之宫,米高梅公司超特出品新时代的陆海空军战时巨片。”
你若是对于上世纪的上海有所了解的话,便不难发现,电影是这个城市的“美酒”,是当时上海的中产阶级最常见的日常娱乐活动,更是他们平日里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更有趣的是,当时有一群日本人,听说了上海这个“东方好莱坞”,不远万里特意前来,看场电影,再坐船回家,由此可见“大光明”这十足的魅力了。


邬达克为上海设计了30多栋建筑,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段,沿江,沿河,沿街,随处可见其作品的身影,更有我们熟知的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外滩附近的美国总会。
很多年前,我曾和我的一位忘年之交谈起上海建筑,一不小心又谈起邬达克。我记得他曾说,“我没办法想象,没有邬达克的上海会是什么样。” 就是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
我想没有如果,邬达克建筑群,这一片留在上海的欧美建筑奇迹,它们就伫立在上海,随着时代的更迭,不停参与造就着最鲜活的海派文化。
而如今,不论邬达克先生还能否看到,这来自后世的声声回响,但它们似乎都在用躯体,尽全力地勾勒着上海滩的模样,生生不息。
(编辑:上海信息港新闻中心 xxg.sh.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航站区工程环评报批前公示,
·“和爸爸一起上下班!”开在金融楼宇里的爱心暑托
·上海警方:严厉打击非法放贷违,今年已抓获犯罪嫌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早鸟票
·配合上海南站设施更新改造,7月起金山铁路部分列
·上海又架起一座市域铁路最大跨度桥
·中国首制大邮轮首航在即,你想要的“吃”“住”“
·一个手机号就能让个人隐私“裸奔”?记者做了两次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南延伸段开工!崇明线、18号线
·上海动物园今冬意外“翻红”,复古格调成为年轻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上海信息港 xxg.sh.cn 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详细声明请访问>>> 上海信息港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版权所有 ©2003-2024 上海信息港 上海华易信息港(xxg.sh.cn上海信息港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上海信息港发布会邀请及刊发稿件 QQ:191646616 微信:newsshcn 商业合作: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202101997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