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在哪里,未来重大科学发现就会在哪里。”随着这句话成为共识,国内许多大学正寻求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吸引更多英才。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启动高层次人才医疗服务计划,对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从“牛奶面包”管到“看病吃药”。
“四合一”新模式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公寓,冰箱里连牛奶面包都配备好。那么,“看病吃药”怎么管?前天,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大附属市六医院、太平洋保险集团,以及一家外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签约。此次签约是人才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步,开启高校、医院、保险公司、服务平台合作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2018年底开始,学校启动新一轮对高校人才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通过与保险公司、医院、保险服务平台等多方研究讨论,最终确立高校首创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服务计划。结合保险保障功能与医院的医疗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为高校人才享受更加便捷、更加充分的医疗保障。
“我们力求更好的服务,让人才有家的感觉。”副校长黄震说,校方重视“人才强校”战略,致力于打造人才高品质生活。
该计划共有三百多位教授参与,除院士级别讲席教授、外籍教授等,直接受益的教师共有两百多名。
助力打造有温度的人才高地
学校在把握人才引进“高端导向”的同时,按世界一流大学师资标准,设立讲席教授、特聘教授、长聘教授等岗位,通过国际同行评审机制,借力国家、地方各类引才计划,吸引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带动多个学科快速发展。从“一个高水平带头人”到形成“一个高水平团队”的“集团效应”,在上海交大已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学校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教师培养支持体系,先后实施“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特别研究员支持计划”“优秀博士毕业生海外博士后储备计划”等激励和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
对于刚从海外回国的年轻学者来说,“长聘教授岗位”不仅意味着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也意味着进入学术生涯的轨道:进入对接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长聘教职体系,与世界一流大学终身教职教师同台竞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的人才发展机制,有助于调动教学科研、支撑辅助、管理队伍等各类人才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各类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此次首创的高层次人才医疗服务计划为其免除后顾之忧,进一步助力打造有温度的人才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