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飞机首飞,一架飞机交付,“一谷一园”揭牌——上海民用航空产业昨天频传捷报。
中国商飞公司介绍,目前,C919国产大型客机试飞工作正在紧张推进,ARJ21新支线客机力争于2021年交付第100架飞机。CR929宽体客机展示样机已亮相,力争于2021年完成设计、开工制造第一架飞机。
产业链培育进入关键阶段
昨天10时15分,C919国产大型客机最后一架试飞飞机——106架机在浦东机场首飞。国产大飞机项目进入“6机4地”阶段,即6架试飞飞机在上海浦东、西安阎良、山东东营和江西南昌4个基地开展大强度试飞阶段。
昨天在江苏南通,中国商飞将又一架ARJ21新支线飞机交付客户。截至目前,ARJ21已累计交付22架,开通36条航线,累计运送旅客超60万人次。
飞机密集首飞、交付,产业新动能也正在加快聚集。昨天在中国商飞祝桥基地,大飞机创新谷和祝桥航空产业园联合启动,22家单位围绕入园、入谷、产业培育等3大领域签约了21个项目。
“随着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首飞,以及ARJ21生产提速,中国民用航空产业已进入培育产业链的关键阶段。”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贺东风说。
2035年形成3000亿元规模
经过十多年发展,目前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247亿元,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6家。在中国商飞公司、中国航发商发公司、航空工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引领下,上海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民用航空产业链和产业布局,包括张江的研发设计、祝桥的总装配套、吴泾紫竹的航电、临港的发动机总装试车、青浦的航空维修等。
目前,上海已经提出在2035年实现民用航空产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的目标。按照这一目标,当前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链布局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提升。
今年年初,为了摸清上海民用航空产业的深度,中国商飞公司有关负责人“兵分几路”,走遍了上海市与航空产业相关的企业、科研机构、院所、高校,了解不同产业链环节、产业链阶段的供给情况。
“我们需要更多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入民用航空产业链当中,一同参与国产大飞机的发展。”贺东风说。
年产超200架大型商用飞机
昨天在临港新片区揭牌的“一谷一园”占地面积约24.7平方公里,位于浦东机场南侧区域中的先行启动区,将进一步承担起集聚大飞机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的任务。中国商飞发展规划部副部长侯松介绍,“一谷一园”启动前,中国商飞公司对标了多座国际航空制造商总装基地和产业聚集城市。“园区规划和设计既学习了国际经验,也考虑到了中国航空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实际特点。”
按照规划,大飞机创新谷将重点建设航空科学中心、绿色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中心和能力转化特区,着力提升大飞机产业链配套能力。祝桥航空产业园将集聚上下游产业资源,提升配套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便利供应链、绿色供应链,打造上海大飞机产业集群。
目前,加拿大赫氏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国际艾联公司等7家企业已签约入驻祝桥航空产业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嘉兴安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入驻大飞机创新谷。
中国商飞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立足临港,依托“一谷一园”平台形成的产业配套,从而支撑每年200架以上大型商用飞机的生产能力,打造世界级的民用航空产业集聚地。
昨天,上海市航空产业链大会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祝桥基地召开。会上,大飞机创新谷和祝桥航空产业园正式揭牌。
“一谷一园”揭牌后,上海市经信委与中国商飞签署《上海市航空产业链培育提升协议》。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与中国商飞签署《关于深化合作、推进“一谷一园”建设,促进上海航空产业集聚发展框架协议》。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贺东风出席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