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购物节上公布了首批上海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五角场-大学路地区作为杨浦区夜间经济的代表名列其中。
实际上,大学路本是一条“无中生有”的道路,诞生至今也仅有不到20年的历史。从一条没有任何历史积累的新建道路,发展成为一条声名远扬的夜市街,大学路夜经济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铁路的延伸
记者获悉,根据现有夜市经济发展条件,杨浦区确定了以五角场为主要区域,以大学路、太平洋森活天地为首批夜生活地标的杨浦夜间经济发展模式。有了五角场商圈的“加持”,区域内的几条“小马路”也正不断“发力”,为区域内的“夜间活力圈”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太平洋森活天地”地下商业街全长不过500米,却是目前上海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最有特色的地铁地下商业载体。而毗邻复旦大学的大学路不过700米,如今已成为沪上知名夜市经济一条街。不仅成为大学生陶冶情操好去处,更成为白领、创客、国外友人青睐的时尚之街。
“当当当”,伴随着清脆的车铃声,两边铁栅栏慢慢合拢,将过往人群阻断。随后,一列火车沿铁轨驶过,铁栅栏再缓缓打开,人群才恢复通行。2000年入学复旦的张昆清晰地记得,2001年入住北区宿舍后,印象中最深刻的场景就是“火车拦路”,一条铁路正好从宿舍大门口穿过,不少学生都有过被火车阻挡而上课迟到的经历。
这条铁路就是以前的江湾机场线,它横穿过复旦大学后,再经国定路政民路路口,自西向东延伸到淞沪路。在国定路和政民路路口,同样会上演“火车拦路”的场景。那时候大学生的夜间觅食轨迹,也以这个路口为界,集中在西边的国定路和政民路,以夜市摊和各类小饭馆为主。铁路向东延伸的方向,就是如今大学路的所在。对于那片区域,即使是生活在附近的大学生,也没什么印象。
张昆回忆,那时铁路往东方向差不多是一片旧厂房,没有街道也没有商业,平时都没有人会去那里。
到了2004年,随着淞沪路拓宽工程启动,大学路也以淞沪路为起点开始动工,在原有地块中开辟出一条新路,到2006年一期建造完成,大学路不再和淞沪路直接相接,两者被一片待建地块阻隔;到2009年创智坊二期建成,大学路延伸至国定路,初见雏形。
让街道“慢”下来
作为新开辟道路,大学路在最初几年里,人气并不高。见证了大学路发展全程的创智天地总经理陈丽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路第一阶段投入使用是在2006年前后;2009年大学路第二阶段开放,夜间经济模式渐渐兴起,不过那时的商业布局属于社区配套型,比如理发店、药店等。到2012年,大学路做了升级定位的整体改造,将“文艺、小资”作为特色标签和发展方向。
要聚拢人气,首先要让过往人群能够慢下来、留下来。陈丽丹介绍,大学路所在的整个区域叫做创智坊,它是完全开放式的一个街区。大学路最初是一条由东向西的单向道,设计和运营控制的缺失增加了大学路零售空间的租赁难度,直到2012年,大学路才成为了一条双行道,在设计上的诸多考虑也让这条路道更适合“慢”行。
“双向有几个好处,第一就是经过的车没办法速度那么快,第二,它也不会引起很大的灰尘。如果单向的话,车子就会快速经过,没有办法看到两边很好的店铺展示;而如果有灰尘的话,坐在外摆位可能也会觉得不舒服,而且吃东西聊天时可能也会受到灰尘的影响。所以我们从行车这方面做了双向的改变。”陈丽丹表示。
除了单向变为双向外,道路的开端与结尾设计对车行速度有显著影响。在初期规划设计中,大学路直接与淞沪路相连,建造阶段将这段道路改成了硬地广场,阻隔了直接来自城市主干道的车辆。正是路网上的设计修改,使大学路避免了过境交通的影响,为慢行混合交通创造了前提。
在路面设计上,大学路的车行路面非常窄,短短700米就有6个红绿灯,车辆如果只是途经不作停留,一般不会开进来。这样的街道十分适合行人漫步,人们在这里的餐厅吃完饭都习惯逛一逛再离开。
同时,不同于国内常见的围墙环绕的门禁小区,创智坊采用了开放式围合街区。大学路是创智坊的主街,东侧连接地铁站和创智天地广场,西侧通往复旦大学。这是一条在原有肌理基础上增建的新路,它不仅疏解了南北向宽阔主干道的压力,还将校区、社区和创业园区串联起来,三个功能区存在差异,又是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同人群都能在此找到适合的土壤,进一步聚拢了人气。
创新“户外餐饮”模式
晚上7点半,夜色渐浓,大学路两边店铺灯火通明,酒吧的音乐声和餐厅的觥筹交错、谈话声逐渐响亮,宣告着大学路开始进入夜间模式。而坐在户外吃着火锅、品着美酒的人群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实际上,“户外餐饮”的引入正是大学路的创新之举,也是大学路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转折。陈丽丹表示,大学路起初就是按照“开放式街区”的先进理念来设计的。所谓开放式街区,就是任何人不但可以在街上逛、在临街的店铺消费,还可以随意走进街内的楼道、后花园,可以推开任意一扇门。可以说这种设计理念非常超前。
大学路刚开始运营时,当时来的人很少,生意十分冷清。一些商家提出:“能否把桌椅放到街上?”并尝试了这一做法,发现很多客人很愿意坐在外面。然而这种做法因为侵入了街道的市政公共空间,不符合城市管理规范。于是经营方主动找到了街道办和城管部门协商: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让店家把餐桌放在外面?最终促成了“户外餐饮”这一创新模式。
“我们的外摆位设计是在政府支持下的一个很创新的模式。正式作为一个有管理性的外摆空间是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也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我们对于这个管理的要求很严格,比如说我们外摆的任何一个店铺都要经过我们去审批,报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我们每年都会对他们进行一次相关的复核,不符合要求的就要整改。”陈丽丹表示。
外摆位的开放极大地发挥了大学路的优势,因为大学路是一个开放的街区,开放就代表包容,很多公共空间可以给大家去交流。“尤其在天气很好的时候,它的先天优势更明显,你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也有很多外国友人愿意坐在这样外部的开放空间里,他们觉得更放松更舒服。”陈丽丹认为,创新和开放正是大学路作为夜间经济能够蓬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业态和管理与时俱进
就在今年5月,陈丽丹被杨浦区商委任命为“杨浦区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目前,大学路已发展成为夜经济非常有底蕴的区域,如何在新的阶段进一步打造美好夜生活?
陈丽丹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夜经济标杆需要不断地去引入一些新的时代潮流和商业发展趋势的业态来迎合年轻的需要,同时在运营方面要加强,全方位提升服务。
在调整方面,陈丽丹表示,针对熟悉、喜爱大学路的年轻人来说,大学路引入了雕刻时光咖啡馆、猫的天空等,这些非常有特色的商业模式迎合了年轻人的需要,把整个大学路定位在年轻、时尚、创新的商业定位上。之后又陆续引入了许多非常有文艺调性的年轻化的特色酒吧,都是非常适合夜间经济的,可以营业到非常晚,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同时,大学路串联起高校、社区、创业园三大功能区,年轻人成为活动主体:高校每年都有新生,高新企业的员工也多是年轻人,周边的居民包括周边的创业者也大多是年轻人,大学路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和生活的所有空间。“年轻人白天可以和合作伙伴沟通,拿着电脑来工作,在这边吃饭聊天;到了晚上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下班以后又会在这里开启轻松的夜间模式。”
“因为年轻人的消费理念以及消费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这里一直是一个年轻人不断迭代的区域。所以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哪些业态尤其是深夜的业态是适合年轻人的,并进行调整。”陈丽丹表示,除了业态的调整去更适合夜间经济发展的需求外,还需要加强运营管理。
“夜间经济就意味着商家的营业时间更长,怎样去做好服务?怎么去了解商家晚上经营的困难?以及如何去搜集消费者的反馈,来共同制定一些比较符合晚上经营的策略、管理的方式以及措施,保障夜经济的顺畅和活力,这是管理者需要做到的。”一个美好的夜经济是什么模样?陈丽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热闹、有序且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