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上海如何抓住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记者昨天采访了沪上多位专家,请他们就“大虹桥”发展总部经济和数字贸易枢纽阐明见解。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
在长三角铺设“跨国公司总部小镇”网络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实现最终应该由市场完成,跨国公司在这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们能够推动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划自由流动。
王战认为,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要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下整体思考,连接两者的最好路径,是以轨道交通、城际铁路为轴线,串起一个个“跨国公司总部小镇”,“不妨通过上海现有的轨道交通,从虹桥商务区向外延伸,在沿线每一个节点上盖建设总部小镇,在长三角范围内构建起一张跨行政区域的总部小镇网络,既吸引国际巨头地区总部,也欢迎跨国经营的本土企业地区总部”。
在王战看来,上海营商环境的提升,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但上海商务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也必然日益凸显。“跨国公司总部小镇”的设计可以降低总部的办公租金成本和员工的工资成本预算,这对整个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作用。
这在国际上早有先例。上世纪70年代,海外一些中心城市出现商务成本上升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在附近寻找交通条件、通讯条件较好的小镇,建立“跨国公司小镇”。王战指出,总部经济2.0版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长期规划中得到展现。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集聚,必然会对专业服务业产生更强的需求。他建议,虹桥商务区可以勇当“动力核”,承担起金融、投行、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业集聚的功能,“专业服务业集成度越高,产业链越完整,对跨国公司总部小镇的发展越有好处”。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
大虹桥要在交通枢纽上培育发挥网络枢纽功能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以及“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这与前不久上海发布的《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互为呼应,这其中,“建设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成为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一个重要“扇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建议,虹桥商务区可以将两者做结合,在长三角商品贸易枢纽和数字贸易枢纽两个“枢纽”的建设上发力。
杨建文认为,虹桥商务区的新一轮关键词是“开放枢纽”。在工业化时代,枢纽是指铁道枢纽,虹桥具备了相应基础,而目前我们正处于工业时代向后的过渡阶段,网络枢纽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虹桥商务区需要发挥独特作用,在现有的交通枢纽基础之上,培育发挥网络枢纽的功能,对上下左右形成带动作用”。
“进博会、进口贸易枢纽、跨境电商平台、数字化贸易平台这条轴线需要理顺,这有助于打造国际贸易中心新高地。”杨建文认为,进博会每年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可以使虹桥商务区在长三角商品贸易集散枢纽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成为国际贸易机构组织的集聚地、交流地,甚至率先发展成为数字贸易枢纽。
杨建文建议,虹桥商务区要做“枢纽”,还有不少功课要做:一方面,要积极参与上海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更应加强与长三角各个地市的联动,开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大数据共建共享,进一步发挥进口贸易相关的特长。他同时建议,虹桥商务区在全力打造数字贸易枢纽的过程中,积极促进信息服务、数字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融资租赁、国际贸易结算等业态集聚发展,推动外贸业务流程改造和各环节数据共享,促进贸易监管数字化转型、便利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