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到昨天,上海沪剧院携大型原创《敦煌女儿》与经典作品《雷雨》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今天还将亮相梅兰芳大剧院。“新创和经典比翼双飞,留住首都老戏迷,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
北京大学是樊锦诗的母校,也是她铸造“敦煌梦”的起点。去年,《敦煌女儿》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首演,吸引1500多名北大师生购票观看,樊锦诗及北大老校长等亲临现场。此后《敦煌女儿》演出近60场,观众达4万多人次。再进北大,《敦煌女儿》又有新变化,故事主线更清晰,集中表现樊锦诗在敦煌工作细节,飞天、卧佛、禅定佛陀等通过多媒体投影呈现于舞台,让师生了解樊锦诗在“数字敦煌”上的巨大贡献。
北京大学浦江发展协会的学生们大多来自上海,第一次听沪剧却是在北大校园。演出结束后,他们簇拥着茅善玉在演出票上签名留念。茅善玉还热情邀请学生们参加沪剧艺术节,“我们有沪剧校园比赛,零基础也没有问题,可以跟着谱子学。明年我们还会带着曹禺的《日出》《家·瑞珏》来北京。”
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得到全社会支持,上海沪剧院也走出一条自己的校园之路。2016年,上海沪剧院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达成三年合作计划,先后带着《邓世昌》《雷雨》《敦煌女儿》三部作品走进北大校园,还举办“从《敦煌女儿》看沪剧的创新和坚守”以及“听上海声音,讲敦煌故事”主题讲座,在北大逐渐形成一批沪剧粉丝群体。由上海沪剧院参与筹建的“北京大学浦江发展协会”,成立两年来与沪剧院保持紧密合作,通过讲座活动等把海派文化普及推广到青年学子中。在新的三年合作计划中,上海沪剧院将结合导赏、演出推出更多高品质剧目。
明年是曹禺诞辰110周年,上海沪剧院计划带着沪剧电影《雷雨》走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茅善玉说:“看到一个个年轻的身影迷上沪剧非常开心。有年轻人追捧才有沪剧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