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18时30分,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3409教室总是一座难求,沿墙也站着不少学生。什么课这么吸引人?本学期共14讲的《似是而非》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目的,由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楼红卫组织开设。
这门通选课程集结文、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涉及17个专题。无论是“科学打假”,还是大牌教授云集授课的形式,都引发大家热议。专家认为,“思辨饥饿”或是引发强烈需求和关注的重要因素。
教学生科学地思考
在《似是而非》课上,不同学科的教授会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讲述“伪科学”的事例。在第一节课“用数学发现谬误”上,楼红卫提出疑问:某防火用具推销员说“家里发生火灾时,不能往卫生间跑,因为统计表明,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楼红卫说,“对与不对”不在于论据的对错,而在于从论据“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到论点“不能往卫生间跑”的推理逻辑谬误:不论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是不是最多,都无法推断火灾时是不是应该往卫生间跑。他又举例:特别有名的大医院每日死亡人数超过小诊所,是不是意味着看病要避开前者只去后者呢?学生吴雨勤和张诚纯对中文系教授邵毅平的“中历、西历”这一讲印象深刻。“老师的角度切得很好,提出的问题意想不到,又是一听就特别想了解的。”小张说,他记得课上一开始就抛出思考题:“春节”的英译,到底是“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还是“Lunar New Year”(阴历新年)?英语翻译问题背后竟藏着历法和纪年的复杂关系。
“希望这门课能纠正一些涉及不同学科的偏见,或解答长久以来的疑惑。”楼红卫说,在此基础上,他更重视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思维路径。他坦言,这门课酝酿已久,促使在本学期开设的催化剂来自朋友圈——华盛顿大学开了一门名为“抵制‘狗屁’”的课程,两位发起者分别是生物系和信息学院教授。在他们看来,“狗屁”是当前一些别有用意的统计数字、数据图形和其他表示形式,通过打动和压倒读者或听众来说服他们,进而无视真理和逻辑的一致性。“教学生如何科学地思考,这非常迫切。”楼红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