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综方在医院向陆强取经/上海松江
“匹配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能匹配到非常不容易。”松江区红十字事务中心副主任钱燕娥说。她口中说的正是松江区两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小伙——陆强和包综方。
10月21日上午,陆强成功完成干细胞采集。今天,包综方也将进行干细胞采集。
“他们俩是松江区今年的第3、第4例。”钱燕娥说。在松江区,这两年参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为800名左右,而真正最后能匹配到患者身上的,难上加难,说得通俗点,比中彩票的概率还低。
捐献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今年33岁的陆强是泗泾镇新凯一村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平时就热于助人的他,两年前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捐献志愿者。就在上个月,他接到了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初配成功,“两年时间就能与一名病患配型成功,有点没想到。”陆强说。
前不久,陆强的嗓子刚做完手术,目前正处于恢复阶段。但听到接受他捐献的病患是一名小朋友时,他义不容辞的表示:“小朋友还小,有美好的未来,能帮肯定帮!”
其实早在几年前,陆强的同事便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当时就和他聊过捐献的情况,现代医学技术那么先进,捐献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实际情况如何?钱燕娥告诉记者,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能力。在专业指导下,捐献后1-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能救人,肯定是好事”
今年32岁的包综方与陆强几乎同时收到了初配成功的消息,他将在今天上午开始干细胞采集。两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一前一后进入医院做采集前准备工作,遇上了自然要交流几句。
“我们是同一批初配成功的,他比我早两天配对,我今天特意过来问他一些问题。”包综方表示,造血干细胞对于病患来说非常重要,他也很乐于捐献:“毕竟能救人一命,肯定是好事,设身处地想,万一自己碰到这种情况,有人愿意捐献,我也会很开心。”
越来越多人有意捐献
陆强和包综方的善举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意愿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截至2019年7月31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容已经超过265万人份,累计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8680例。目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成为国际四大骨髓库之一,配型资料库与全世界共享。
上海市是全国首批开展非血缘关系骨髓捐献供者征求工作的5个城市之一。率先启动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负责统一管理和规范开展上海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宣传、组织、动员和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提供采集等相关服务。
而相较于传统的采集方式,口腔粘膜拭子采集方式具有采集便捷、运送便捷、成本较低、志愿者易于接受等特点。
对于这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的采集入库方式,上海开始了在国内的先行先试工作。自2010年开始,率先在部分医疗机构、高校和社区开展口腔粘膜拭子采集方式的入库工作。经过9年的努力,在今年,中华骨髓库在对全国入库志愿捐献者进行的捐献意愿同意率抽样质控随访数据显示,上海的口腔样本捐献同意率为100%。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拥有200多万人份的库容量,每年还以10万人份的速率在递升。这份数据也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这项可以挽救他人性命的善举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