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说最好能坚持每天写点不发表的日记,没有任何隐喻、缩写、担心被嘲被杠而做的自我阉割,完整诚实地记下自己的想法,就像是一种拉伸的锻炼,让想法不至于随着公共表达空间的萎缩而萎缩。
这种担忧并不仅仅发生在蒋方舟这种公众人物身上。
对于今天的许多年轻人来说,出于省事或维护人设的目的,我们常常会在即将发出动态时又默默删掉,“怕别人觉得矫情。”为了避免在动态发出之后提心吊胆,担心回馈,最好的办法就是干脆不发。
爱默生曾说过,表达,犹如人对性的欲望一样,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补充道:当然,这里说的表达,是心灵真正经历了孕育之后的行为。有的人似乎也有强烈的表达欲,废话连篇,令人厌烦,这样的表达欲不可譬做性欲,恰当的譬喻是排泄欲。
但不管是有思想的表达(性欲),还是情绪上的表达(排泄欲),都本该是人最正常不过的欲望,但这种欲望放到网路上,似乎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自我审查、自我阉割。
表达欲=矫情?
“怕矫情”是许多人表达自我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阻碍。
在互联网上,“矫情”的红线变得很低,除了本义的强词夺理、故作姿态之外,脆弱、动情、感动、悲伤、怜悯、甚至是激动、快乐……只要是抒发个人的感受,都有可能“显得矫情”。
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暴露在公共空间确实会有这样的问题,几乎所有看到动态的人都可以对你内心深处的东西评头论足,尽管他们可能完全不了解你和你的生活。这种“悲喜不能相通”的困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本该有的自我表达。
近几年,许多人把自己的QQ空间和人人网封锁了,因为无法面对过去那个“矫情”的自己——什么都要说、什么都要发,太幼稚,太不成熟。
或许还有人记得,我们曾经如此热衷于自我表达,不管是转瞬即逝的情绪,还是深夜里对人生的思考。从“想到”到“说出来”是一个直线式的过程,没有任何弯弯绕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