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信息港首页 > 信息资讯 > 上海资讯 > 浏览正文


沪一条小小马路 像座露天野生字体博物馆[组图]


2019-10-13 10:25:42

“步青”这个店招是1990年代做的,做出这个立体效果,花了几个月。插图/马越

从店招可以看出,开在路口的这家绸布商店过去门面很大。

字体点评:“蒸汽磨面”、“花色盘头”,不仅仅是这样的服务已经少见,褪色、磨损的不干胶贴字,加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圆头体,给人90年代的感觉。圆头体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从日本进入中国,一下成了最时髦的字体。90年代初,在上海开业的虹桥友谊商城、徐家汇太平洋百货、浦东的八佰伴,都使用了圆头字作为商场的招牌字体。

字体点评:“天真照相”的字体很有意思,有民国美术字的遗风,但是从字的工艺和材质来看,可能晚于“临青绸布商店”和“锦凤百货商店”。

字体点评:“锦凤百货商店”的店招字,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了。和现在流行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字与建筑融为一体,材质甚至可能都是一致的。

字体点评:“步青鞋帽商店”使用了传统的立体字工艺,区别于现在使用板材切割的拉伸立体字效果。老底子的立字体,那可是真·立体字啊!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都是圆润饱满的,那可是有技术的工匠们一点点敲打出来的。

爷叔的修理店门口,老式的门窗上手写着他能提供的各种服务。

  能在时代变迁中幸存下来的老店招,都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活历史。

  这在市中心已经难得一见了。但我们发现,内环边靠近杨浦大桥那里,一条叫临青路的支马路附近却有不少。

  你能找到几乎要绝迹的立体字工艺,也能发现曾风靡大街小巷的港台式圆头体。

  不同年代的字体夹杂在一起,有些可能并不专业,却质朴而又充满活力。

  一条小小的马路,就像是一座露天的野生字体博物馆,让我们快去参观一下吧!

  今天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我们依然能在老城的商业区看到参差林立的招牌,烟火气十足。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当年它们学习的对象正是上海。

  民国时期,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商业繁荣,文化多元开放。浏览当时的老照片,美术字、书法字招牌让人目不暇接。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商业文化重新繁荣起来。综艺体、圆头体、琥珀体等新颖的字体,伴随着日本和港台的流行文化登陆沪上。

  一座城市可以阅读的历史,不仅仅在博物馆里,更在街头巷尾。不同年代的招牌,对应不同的材料、工艺和字体,更对应着不同的城市故事。

  如今,有个性、有历史的店招在上海越来越难得了。

  所幸的是,在临青路附近,我们还能找到一些老店招,还能向店主们打听打听它们的故事。

  “这些招牌1994年就做上去了”

  “为民理发店”在周家牌路157号,门口就是马路菜场一条街。四五只椭圆形的塑料红盆一字排开,正对着店门,盆里爬满了小龙虾。

  玻璃门上张贴着“蒸汽磨面”、“花色盘头”两排字,工工整整,字下面还贴着一张秀发飞扬的简洁图标。

  门店只有一开间,里面放着两三张供客人坐的转椅。一个穿着红色热裤的长发小姑娘坐在转椅上吃着炸鸡柳。在她身后,老板娘正拿着一只大大的黑色吹风机帮她吹头。

  老板娘姓雷,是扬州人,来上海25年了。“这些招牌1994年就做上去了,是附近一家装潢店设计的,到现在一直没变过。”她说。

  我们和老板娘聊天时,不时有阿姨进进出出,拉开门跟老板娘寒暄,讲讲今天烧什么菜,哪天来店里烫头。

  “在这里做生意蛮开心的,不然也不会做到现在。就是这一片的老房子马上要拆掉了,老客人也渐渐走光了。”

  店招和广告字留存了过去的痕迹

  走出周家牌路的马路菜场,我们很快就转到了临青路上。

  临青路67号的铝合金窗上贴满了各种艺术字:“白铁加工场”、“电炒锅电风扇电暖锅电水壶”、“铁皮刻字”、“永磁材料”、“上门开锁”……

  大白天的,这家“白铁加工场”却门窗紧闭。透过玻璃窗望进去,里面不太像是一个店铺,而是居家生活的模样。

  我们大着胆子敲了敲门,铁门打开一条缝,一个爷叔探出头来。他穿一件印满LV老花的黑色T恤,脖颈里隐隐露出一条金项链。

  这位爷叔姓陈,他说:“白铁加工嘛,1995年开始做的,现在没啥生意了。”

  窗户上的艺术字是请旁边的图文设计小店做的。“自家邻居嘛。”老陈说。

  从周家嘴路到杨树浦路这一段的临青路,一边是像他家这样的二层楼老房子,对面是一大片被围栏起来的工地,小马路显得冷清寥落。

  但老陈说,以前的临青路可不是这样的。“1949年以前就很闹猛,阿拉此地这一排全是开店的。”

  当时,老陈的爷爷也跟金属打交道,不过开的是一爿银楼,三开间,大排场。

  “喏,这只橱就是埃个辰光(那时)留下来的,老早用来摆珠宝的。”他指指房内的吊柜说,现在摆满了生活杂物。

  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青路上依旧人气很旺。“侬想想看,老早杨树浦路厂不得了,啥纺织厂、肥皂厂、发电厂、锅炉厂……早班中班夜班,下班都是人,像电影散场一样。”

  如今,这条马路归于沉寂,或许只有这些店招和广告字还留存了过去的痕迹。

  “现在不大手写了”

  给老陈制作广告字的图文设计店和他家就隔了一个门牌号。

  小店经营的各种业务被缀以不同颜色,贴满在门面两侧。不过,其中最醒目的应该是新贴上去的业务:“动迁复印”。

  “就等拆迁了。”老板娘商阿姨倚在躺椅上,懒懒地说。

  这家店也是1995年开的。当时,附近的工商业还比较繁荣。商阿姨的老公在美术业余大学进修后,由他负责店里图文和广告的设计。

  “刚开始都是手写,而且写字都是写反的,因为要贴在玻璃上。”商阿姨说,“阿拉看看老难噢?伊讲不难呀,写起来老便当(简单)的。”

  “现在不大手写了,除非有人要做锦旗,或者请阿拉帮忙写感谢信。”

  这时,有位爷叔拿来一只手表。“谢谢噢。几钿啊?”商阿姨问。

  爷叔摆摆手:“不用唻。电池摆了嗨也是浪费,侬讲是伐?有问题随时随地拿过来调。”

  原来,爷叔是隔壁邻居,开了一爿修理店,修钢笔、眼镜、拉链、拷钮,给手表换电池。这些业务都明明白白手写在门面上,野生而质朴。只是,不知多久没生意了。

  “咯吱”一声,看我们驻足门前,爷叔把门关了起来。

  “80年代一个月营业额好做百把万”

  这家店占据着临青路13号、15号两个门牌号,却只开着两扇旧旧窄窄的木门。远远看过去,店里黑漆漆的,很容易错过。

  可走进店里,却意外的宽敞,一股国营老店的气息扑面而来。深色的木制置物柜紧贴着两侧墙壁,当中几个拼接的玻璃柜台围成一个“U”字型。

  柜台里的商品包装都皱了,但摆放得还算整齐有致,除了绳、线、带以外,还有劳防用品、“国民毛巾”。

  坐在玻璃柜后面的爷叔翘着腿在看报纸,面前一杯热茶、一只风扇,几缕头发顽强地贴在光亮的脑门上方。

  爷叔姓叶,90年代就在这里上班了。“这家店1949年就开了。上头‘百货商店’那块牌子,大概60年代做的。”

  “过去杨浦区不得了的服装厂,每趟来买线,都要好几百箱。厂里的打包带、封箱带都到阿拉这里订。绳、线、带三样东西,整个杨浦区就阿拉最专业,一点不吹牛皮。”

  “老早生意老好噢,80年代一个月营业额好做百把万。”

  “现在一点生意都没了,一个月只有一两千块吧。”老叶口气淡然,好像早就习惯了这样闲着。

  野生字体店招,终会消失

  走到临青路、杨树浦路路口,沿街门面房的上方有凸起的店招,一个个字分得很开。我们绕着街角走了一圈,才看清楚上面写的是:临青绸布商店。

  “倷布店还开了嗨啊?”店里走进一位穿白T恤、印花阔腿裤的短发时髦阿姨,手里牵着一个五六岁大的小姑娘。

  要不是她发问,我们还以为这家布店已经关张。

  原本七开间的门面如今被一分为三,布店缩在中间,紧挨着杨树浦路上修路的工地。仔细看才会发现,台子上灰扑扑的塑料罩子下面,其实压着一卷卷布匹。“嗳,钉子户了。”店主老金开玩笑说。

  他喜欢站在店门外面,走过路过的人只要不问,他也不响,似乎把做生意这件事已经看得很淡了。

  小姑娘看中了一块彩色波点的布匹,吵着说:“阿娘,我要!”

  “喏,跟侬讲得通。”阿姨对老金说,“我是做裁缝出身,阿拉侄子侄女养出来,衣裳都是我做。”

  “个么她(指小姑娘)养出来,我倒蛮开心的,帮她做了件衣裳。结果阿拉新妇(儿媳)一趟也没让她穿过。”

  “她(指儿媳)讲嘛不讲呃,个么侬自家要拎得清呃呀。我从此以后不做了。”

  阿姨的语气颇为抱憾。

  “吃力不讨好。阿拉懂呃。”老金笑笑评论说。

  只是耐不住小姑娘软磨硬泡,阿姨自己也是技痒,忍不住往孙女腰间一量,跟老金切磋说:“像她这样大,做条裙子,一公尺(布的长度)足够啰?”

  “关键看侬式样、裙摆,这有讲究。”老金的专业精神马上来了。

  阿姨最终还是扯了一尺布,20块钱。

  剪布、撕布,老金的动作一气呵成,引来我们的惊叹。

  “我做了48年唻,老早分到工矿还蛮开心的。”老金说。

  这家临青绸布商店是百年老店了。老金记得,上世纪90年代,他从其他布店调到这里的时候,店里有三十多个员工,生意兴隆,尤其是过年的时候。

  现在门楣上的店招就是90年代的时候做的。“老早(店招)是平的,90年代行(流行)凸出来的。”老金回忆说,“请人来做,先要手写,然后放大,再用水泥堆出来这种效果,花了几个月。”

  那时,杨树浦路上还很热闹。“服装店、自行车店、小百货店、糖果店……对过国棉九厂女工多,这种商店都要有的呀。”老金说。

  只是如今,路边的店铺几乎都关了,店招也都不复存在。

  唯一能看出当年马路繁华旧影的,只有那块“天真照相”的招牌。

  它曾经是大杨浦一家名气很响的照相馆,解放前就有了。有读者告诉我们,天真照相馆是她外公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当然,现在已人去店空了。

  这些最后的野生字体店招,终会消失在城市桑田沧海的变迁中。

(编辑:上海信息港新闻中心 xxg.sh.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航站区工程环评报批前公示,
·“和爸爸一起上下班!”开在金融楼宇里的爱心暑托
·上海警方:严厉打击非法放贷违,今年已抓获犯罪嫌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早鸟票
·配合上海南站设施更新改造,7月起金山铁路部分列
·上海又架起一座市域铁路最大跨度桥
·中国首制大邮轮首航在即,你想要的“吃”“住”“
·一个手机号就能让个人隐私“裸奔”?记者做了两次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南延伸段开工!崇明线、18号线
·上海动物园今冬意外“翻红”,复古格调成为年轻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上海信息港 xxg.sh.cn 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详细声明请访问>>> 上海信息港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版权所有 ©2003-2024 上海信息港 上海华易信息港(xxg.sh.cn上海信息港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上海信息港发布会邀请及刊发稿件 QQ:191646616 微信:newsshcn 商业合作: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202101997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