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传统治疗部张琰医师来说,这个国庆与十年前的国庆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第17批援助摩洛哥医疗队队员,她正在摩洛哥救助当地患者,十年前她在泰国援外。历经十年感知祖国发展之强盛,张琰有感而发,“当看到电视屏幕上的阅兵仪式时,我内心澎湃,身为中华儿女,倍感自豪!”
“中医不仅是医疗技术的传递,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张琰直陈,援外已成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2009年正值国庆60周年,张琰在泰国曼谷援外,巧遇一位德国患者,因精湛的针灸技术,患者的顽疾彻底治愈,就此结下缘分。巧的是,2016年当张琰来到马耳他援外项目时,那位德国患者特意赶来看望,原来他的太太已在先生的带动下,成为一枚“中医粉”。“你看,中医有其独到魅力,信任中医的病家大多最后都对中华文化着迷。中医作为文化符号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挖掘。”张琰告诉记者。
去年10月20日,张琰再度出征,在摩洛哥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她所在的摩洛哥穆罕默迪耶分队,是摩洛哥唯一的中医医疗队,接诊来自摩洛哥各个城市的患者,有的甚至是欧美游客。
起初,部分患者会对传统中医疗效存疑,但第二次来复诊时,状态就会改变,欣喜中带着信任。“中国与北非有巨大文化差异,想要通过语言来解释、澄清中医理论和操作,往往难度太大。疗效便是最看得见的优势,只要患者看得到疗效,就会用脚投票选择中医。”
由于针灸没有普通内科系统分科,内外妇儿无所不看。这也为中医传播带来好处,针灸综合在摩洛哥当地医院各个科室,收获不少“粉丝”——
一位中风十几年的患者,右侧肢体偏瘫、上肢严重高肌张力、语言不清。当他得知来自中国的针灸医生开设门诊时,女儿带着他特意赶过来。张琰利用“石氏醒脑开窍手法”,选择患侧的内关穴,针灸十秒钟后,紧握的手缓缓松开了。患者不可置信地睁大眼睛,竖起大拇指,用含糊的语言说,“你太棒了!”
一位妈妈带着儿子来问诊,殊不知就诊过程中,妈妈的睡眠障碍与儿子的“心理问题”,一同被治愈了。原来,妈妈认为儿子有社会适应障碍,妈妈为此多日失眠。张琰为妈妈进行抗焦虑安神定志疗法,同时给孩子进行调理。“这次身心问诊收获颇丰,也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张琰说。
记者了解到,张琰还有为期一年的援外时间,这位行走世界各地的女医生,用一根根金针为患者解除病痛,也看到了最真实的海外生活,“许多患者由衷地告诉我,‘你们的祖国非常伟大!你们的民族值得骄傲!’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绚烂精彩,我与祖国永远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所有在海外中国人行走世界最稳固的基石,也是我身为中医医师不变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