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巴基斯坦,很多人会想到“巴铁兄弟”这个亲切的称呼。自2015年中巴关系上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和中巴经济走廊的不断建设,中巴两国在港口、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方面深度合作,在建设“命运共同体”方面取得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工程建设期间,中方企业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智慧输出之路存在着哪些亮点与困难?未来在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过程中又将有哪些前景?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上海交通大学以第二届“全球挑战计划”为基础,组织了“丝路致远”实践团队,设立《丝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和对策研究》实践项目,于2019 年暑期奔赴巴基斯坦展开调研。在巴期间,他们形成了4份调研报告、5篇学术论文等10万多字文字资料并于9月27日对外发布。
跨学科跨领域专业团队产出丰富研究成果
在实践期间,项目团队以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基建项目为例,走访了巴基斯坦当地的27家政府、企业单位和项目现场,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15家中方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共计42处机构,取得了大量的一手素材。根据相应素材,团队撰写调研报告 4份、学术论文5篇、整理访谈纪要10份、采访转写稿16篇、田野日记18篇,文字资料总计超过10万字。
实践团还对海外项目与国内项目在工程管理模式上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针对中方总承包商在国际市场环境中如何与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利益相关团体进行有效合作和高效管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对比研究发现,有效沟通是实现国际项目高效管理的基石,同时契约精神也是保证项目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多角度全方位记录中国智慧输出真实故事
中国企业在建设过程中不仅带来了中国技术,更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理念。
中方企业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有意识地为当地民众提供工程技术培训。中铁二十局集团在拉卡高速项目建设期间,积极为当地劳工提供培训机会,甚至赞助他们在镇上进行学习。多数巴基斯坦劳工尽管来的时候都没有任何施工知识,但走的时候技术能力都有显著提升,这能够帮助他们得到下一份工作。
实践团学生团长、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2015 级博士生熊吴越表示,在中国企业和中国智慧走出国门的同时,中国模式和中国文化也逐步为东道国所认可并学习。走出国门回头看,这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和中国精神让我们感受到更加强烈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团队成员、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 2018 级硕士研究生,校学联副主席池松恒表示,巴基斯坦之行不仅让同学们看到了所学习的知识将如何在实践中落地,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同时还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国家建设与个人发展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强大的国家后盾对行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