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上海市民,全国游客对南京路步行街这一城市地标都颇有感情。1999年9月,位于“中华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轴心的南京东路世纪广场竣工,它成为了上海城市品格的缩影。20年后的2019年,长三角一群青年人重启了世纪广场区域的共生更新。
在今天举行的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示暨颁奖典礼上,一群年轻人讲述了他们眼中未来的南京东路世纪广场的模样。在世纪广场上升起一座“浦江·瞳”,或让这一区域成为“都市之心”,也可变身为“幻”会客厅,设立云漫步立体街道,或是旋转式缓坡观景道……这些都是长三角青年学子畅想的南京东路世纪广场的未来模样。
中国美术学院《云漫步立体街道》作品效果图。
“我们的设计创意来自于吴冠中先生的《梯田》这幅名画,借法自然,把‘山水’带入城市。”中国美术学院哲匠队将世纪广场设计成云漫步的立体街道,获得本次大赛金奖。“《梯田》中的墨线蜿蜒曲折,浓淡相宜,变化万千,我们将这种行云流水的线条感引入设计图。”队长瞿莉莉说,广场中两个平台就像两滴大水墨缓缓晕开,平台的外延都很有线条感。团队围绕“上天入地”拓展空间,提出立体交通重构街道的概念,一方面往高处释放步行街道垂直空间,另一方面设计了下沉层叠互动广场,释放了城市客厅空间。
同济大学《都市之心》作品效果图。
另一个金奖团队、来自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团队由“博士+硕士”组成,他们让世纪广场区域成为一颗“都市之心”,将公共空间还给周边居民和世界各地游客,形成超级步行街区。“主体建筑‘心桥’设在广场上,呈现半环抱姿态,以连续曲面的形式缓缓上升,可引导人流进入二层平台的室内外空间。”队长梅梦月介绍,广场北侧建筑的一层和二层开放出来,彻底打通,在二层的高度设置开放式步行平台,分别与建筑内部和“心桥”建筑相连,形成双层立体化步行系统。“不管是什么地标,‘活动的人’才是主角。”她说,广场上设置了中心舞台,还有喷泉和钢琴,人们可以玩水,听钢琴曲、看免费的露天电影……LED大屏幕还能随时播放上海前沿资讯。团队还为广场附近的街道设计了民族品牌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等特色街道。
东南大学《浦江·瞳》作品效果图。
“我们提取了黄浦江大气的流线,在步行街上画出一条凌空步道,‘浦江·瞳’宛如一只慧眼静卧于世纪广场,环顾百年建筑,看向美好未来。”当晚展示现场,配合着展示视频,东南大学光之队队员包彦琨和冯钰阐述起“浦江·瞳”的概念。该作品也获得金奖。他们说,“浦江·瞳”还是科技之眼,在广场中央有全息投影,让全息投影从地标眼睛的瞳孔处投向天空,随浦东新景的旋转,人们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
安徽建筑大学《“幻”会客厅的十二时辰》作品效果图。
安徽建筑大学逗留工作室设计的《“幻”会客厅的十二时辰》,让世纪广场变成“幻”会客厅。“刚来到南京路时给我的感觉是,这里非常繁荣,人来人往,汇聚了不同的人群。”队长胡中昱说,十二时辰是指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十二时辰,广场通过不同体块的上升或下降,形成不同的空间,在不同的时辰形成不同的模式,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打造一个集智能、卓越、摩登、海派为一体的“世界会客厅”。
中科院院士、时任南京路步行街设计组组长郑时龄教授说,大学生通过参与大赛的前期调研和设计本身,对城市公共活动、公共空间展开认知和探索,“方案能不能最终被采纳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的过程。”
本次大赛中,同济大学《都市之心》等18个作品获金、银、铜奖。比赛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共青团江苏省委、共青团浙江省委、共青团安徽省委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团委承办。大赛自6月底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长三角地区50余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行业领域青年校友、青年设计师,200余个团队报名参赛。大赛的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汇集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环境、都市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顶级专家,郑时龄担任总顾问。
上海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力量,应当与城市共同成长。此次大赛以上海地标设计为载体,汇聚长三角大学生的共同智慧,探索城市微更新的创新模式,给青年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智慧。
(题图为同济大学《update》作品效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