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杨浦高级中学教务主任王伟就匆匆起床,简单洗漱后,在蒙蒙天色中踏上了支教之路——他要驱车40多公里,赶往上海市区最北端宝山区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2013年起,作为流动的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伟担任罗店中学语文教师。两年多时间里,王伟邀请青年教师“推门听课”、共享资源,让一批年轻人安心扎根罗店中学。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让一位好老师成为年轻教师发展的“引路人”,是近年来上海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
“流动”是实现好老师集群发展的关键词。从2013年起,市教委从中心城区选派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到崇明、金山、奉贤等郊区学校流动支教。至今,全市共有五批103名流动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了一批郊区青年教师的成长,而他们自己也从中收获颇丰,一名优秀教师点燃了一群教师的从教幸福感。
留住好老师曾是郊区薄弱学校的难题
“真没想到,同在上海从教,教师团队的视野、机遇和教学理念,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这是一位支援郊区的特级教师笔记中的话。好教师和好学生互相成就,而郊区薄弱学校,要留住好教师很难,更难吸引好的学生,这也使得郊区学校教学质量很难进入良性循环。
从教27年的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建襄小学副校长邰方参加了对崇明区裕安小学的支教。到裕安小学,她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校师资流失严重,音乐教师仅存一位,而且毫无工作成就感可言。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宝山区。王伟支教的罗店中学,语文教研团队“出奇的”年轻——教研组十五六名教师,除了一名60后外,其余都是80后、90后。不是因为罗店中学对年轻人吸引力大,而是教师一旦成熟后就纷纷流动到市区学校。
上海市英语特级教师、高安路一小英语教师袁赟自2013年起,到金山区朱泾二小支教。这所百年老校的英语教师团队最年轻的一名教师也有33岁,组内三分之二教师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教师,部分教师还兼任其他学科教学,这也导致英语教研活动缺乏有效性。
一批在郊区课堂深耕两年多的特级教师都有相似的感受:郊区教师肯付出、有情怀,不缺少对孩子的爱和站上讲台的热情,缺少的是打开视野的平台,以及接触先进教学方法的机会。
不仅带去教学法,还有强大教研资源
如今,在宝山区罗店中学,王伟的语文课上总会多出几位“客人”。“只要我上课,不用跟我打招呼,老师随时可以推门来听课。若有语文教师申请课题、上公开课需要磨课,也可以随时找我。”这是王伟定下的“规矩”,有好学的年轻教师,两年多下来听了王伟几十节语文课。
特级教师的背后,也有着强大的教研团队,特级教师流动到郊区其实带去的是强大团队的教学资源。王伟原来所在的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培养了三代语文特级教师,而那些精选的语文组教案都被集结成册。王伟不时带领罗店中学语文教师到杨浦高级中学听课,还每人赠送一本教案集。
在支教学校,特级教师的名师工作室陆续“开张”。袁赟带领金山区20余名来自不同小学的英语教师开展英语阅读课题研究。仅仅一个学期后,袁赟就看到了这群教师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些老师第一次培训时连说话都很胆怯,现在可以在全区教研活动中侃侃而谈自己对于英语教学的理解。在邰方的努力下,两年时间里,崇明区有五所学校建立了电子琴教室,这所海岛上的音乐教学,开启了新的篇章。
三年支教让特级教师们对教育理解更深刻
三年支教,特级教师们在给当地教育带来改变的同时,他们也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用邰方的话来说,到崇明支教之前,她的课堂范围从未超越徐汇区。在崇明执教的第一堂音乐课就给邰方来了一个“下马威”:鲜有学生打准节奏,甚至有调皮的孩子在地上打滚。面对与徐汇不同的生源结构,邰方从中更加感受到了教育的真谛。
王伟回顾自己两年多的支教经历时感慨,获益颇丰的当属懂得了“做好老师,要能教好不同层次的学生”。
袁赟也说,特级教师流动为老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真正好的教师,是面对不同的学生时,都能够让他们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