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拿到001号营业执照的是临港集团全资新设立的临港新片区公司。临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袁国华透露,临港集团未来将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民用航空四大产业领域,打造“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摄影:陈正宝 张驰 陈梦泽
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首批13家企业获颁最新的营业执照(1家新设、12家变更),其中拿到001号营业执照的是临港集团全资新设立的临港新片区公司。
作为临港新片区的开发主体——临港集团,如何看待国务院8月6日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随着临港新片区的正式揭牌、新公司的正式设立,临港集团未来将如何把握住新片区赋予的重大机遇?其相关产业基础以及未来布局方向如何?
界面新闻日前独家专访了临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袁国华。
关于新片区带来的机遇,袁国华表示,作为国有功能性企业,临港集团上下必须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并增强把实施国家战略转化为自身发展机遇的能力。
他向界面新闻介绍,在2018年11月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国家领导人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以及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都与临港集团的发展布局息息相关,特别是此次新片区先行启动区119.5平方公里中有76.5平方公里在临港地区。
在袁国华看来,此次新片区的设立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扩容,制度创新的力度、领域和层次也不断深化。故不仅要立足上海看临港新片区,还要跳出上海,放眼长三角,甚至放眼全国来谋划临港新片区建设思路。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在空间布局上,临港新片区和目前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形成东西两个“发动机”,其中新片区将更多地从功能上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此外,临港新片区还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以开放促开发,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并致力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此次方案提出,要支持新片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发展。那么对于因开发临港而生的临港集团来说,16年来在这几个关键领域形成了怎样的发展基础?
袁国华对此表示,16年来临港集团在这片区域的产业布局是与方案相吻合的。
在开发伊始,临港集团就重点聚焦装备制造业,按照“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自主制造”的产业方向,逐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航空航天以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3”产业集群。
袁国华列举了诞生在临港产业区的多个全国乃至全球第一,如第一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全球首台AP1000国产化核岛稳压器、我国第一根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第一台上海生产的“荣威”自主品牌整车和发动机、中国首台国产商用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以及全国首个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量产项目等。
此外,近年来临港产业区还在智能网联汽车和集成电路领域聚焦发力,形成了以上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和特斯拉电动汽车为引领、上下游配套支撑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同时围绕着材料、装备工艺、封装测试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产业链。
谈及未来布局,袁国华表示,临港产业区此前已经关注并着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再加上此次新片区明确了更高的定位、更丰富的战略任务以及更加突出的产业发展新特点。下一步,集团将在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上继续做强装备制造业,并初步形成了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
袁国华相信,依托新片区管理权限、税收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和运输政策、金融政策、信息互联政策等八大创新制度,以及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国际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便利,临港集团将继续当好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民用航空四大产业领域,打造“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他还透露,临港集团考虑以洋山保税港区陆域为基础,整合上海南港(产业区国家级口岸码头)、物流仓储区等区域,加强港区联动发展和资源整合,助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强化引领和辐射能力。
集团还将提升临港科技城的开发能级,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并加大科技创新领域开放度,建设全球协同创新区,其中包括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建设高品质国际科学社区、发展国际研发业务、提升创新和转化功能性平台国际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