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上午10点,上海拉响今年首个高温黄色预警。坐在保洁作业船上,从徐汇段驶向陆家嘴滨江的航程中,东方网记者接过一件大约五斤重的防护服,在一位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才穿戴完毕。
半小时后,摩天大楼进入视野,作业船到达陆家嘴滨江。算准了角度和时间,作业船平稳靠在滩涂上。说“靠岸”其实并不对,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搁浅”。同行的记者,有的带了一双备用鞋,有的带着手机挂绳(以免设备落水),俨然有备而来。这时突然想起八年前,一位小伙伴同样在滩涂采访,结果一脚滑倒深陷泥沼,最终几个大汉奋力拉起才脱险,同时也收获了一张“空前绝后”的工作照。
好不容易穿上这身厚厚的防护服,后悔来不及了。初次作业,仿佛失去了自主行动的能力,在别人的搀扶下走台阶,在别人的搀扶下下船,在别人的搀扶下下水,在别人的搀扶下登上滩涂。

踩在滩涂上的脚印。
行走在滩涂上,有一种软绵绵的感觉。但回头看,一步一个脚印,分明很扎实。滩涂主要由泥沼组成,记者37码的脚套在43码的防护服里,不敢走快,怕踩到垃圾滑倒或划破;也不敢走慢,怕越陷越深。滩涂保洁员告诉记者:“第一次都会害怕,习惯就好了。”
记者跟随保洁员在滩涂上捡垃圾,绿色水生植被长到齐腰处。保洁员说:“你们来之前,我们把垃圾都清理得差不多了,要不跟我去植被丛中找找看?”拨开枝叶,记者看到脚下有拇指大小的螃蟹在爬。保洁员提醒道,小心虫子。原来,之前有保洁员被滩涂上的马蜂蜇伤,由于是过敏性体质,差点送了性命。从植被丛中捡出一个黑色塑料袋,记者就匆匆退了出来。

保洁人员正在作业。
“我们每天都要在滩涂工作2个小时,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保洁员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说。打开今天的垃圾袋,记者看到里面装着的大多是饮料瓶和塑料袋,这也反映了黄浦江水域市容的基本情况。目前,黄浦江水域垃圾主要由生活垃圾(塑料袋、泡沫等)、水草以及一些大件木材组成。部分垃圾会漂浮于水面,另一部分垃圾会随潮汐的涨落,在一些滩涂上进行聚集。

水域垃圾主要由塑料袋和泡沫等生活垃圾构成,另外还有不少水草以及一些大件木材。
回到船上后,记者脱下防护服,腿上的皮肤结满汗珠,就连袜子也湿透,而这样的辛苦,是黄浦江滩涂保洁人员每天都要经历的。

保洁人员在滩涂上挥汗如雨。
你不知道的:
近50名保洁员守护黄浦江水域市容 平均每天清运约20吨垃圾
黄浦江滨江45公里已经全面贯通,在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之间的核心段水域共有大小滩涂51个。其中,常露滩涂22个约27.3万平方米,潮汐滩29个约30.1万平方米。
上海水域环境保洁服务公司的13艘作业船舶和近50名保洁人员,负责核心段水域的清洁工作。黄浦江畔的滩涂,都是沿线游客的关注点,而陆家嘴滨江绿地滩涂,更是重中之重。每天,陆家嘴滨江滩涂有3艘作业船、十余名保洁人员负责水域清洁。
用作业船进行水域保洁航扫,只能解决一部分漂浮垃圾。对于滩涂垃圾,不得不安排作业人员进行登滩“人肉”捡拾。受潮汐影响,在白天的工作时间段里,留给保洁人员的作业时间只有2小时。涨潮之后,就不能工作了。
黄浦江水域垃圾的主要来自于黄浦江上游,垃圾随潮汐从上游顺流而下,部分垃圾则来源于支港。塑料袋、饮料瓶、泡沫塑料等生活垃圾,是水域垃圾的主要组成,此外,水草以及枯木等大件木材也很常见。平均每天,保洁单位会清理出约20吨的垃圾。仅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黄浦江市管段保洁作业量就为3792吨。
上海市水管处黄浦江管理站副站长张晓宇告诉记者,“类似陆家嘴滨江绿地这样的滩涂,离亲水平台距离近,市民游客很关注。我们会改进作业方式,一方面不让水域垃圾上滩涂,另一方面,利用滩涂的特点,让垃圾进来后留在滩上不回到江里去。”此外,水域保洁单位也正在开发适宜滩涂作业的设备,以提高作业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