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明天,当日历翻至崭新的7月时,一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全新条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启用。为了能让老百姓分得清楚、分得明白、分得不麻烦,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活跃在社区、居民楼、各个垃圾分类流水线上的基层一线党员职工。让我们将日历停留在6月的最后一天,看看24小时里,这群人是如何围着一桶桶垃圾而忙碌……
垃圾分门别类
转眼变废为宝
[聚焦]再生资源回收投递接收员
“李老板,纸板箱一共5斤6两,钞票侬收好。”80后小伙子李阳,穿着蓝色工作服,一边卖力地将刚收来的可回收物品折叠整齐,一边迅速把钱款结清。在东湖路37号的梧桐资源空间里,这样的工作节奏周而复始。
身为一名再生资源回收投递接收员,李阳每天的工作就是指导居民将他们送来的垃圾进行分门别类的放置,按照相对应价格回收。从塑料瓶,到玻璃制品,再到金属物、废旧衣服、纸张……在集满一定数量之后,这些物品就会被统一送往位于嘉定马陆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变废为宝。
“你看,就算是一只小小的塑料瓶,也能分成三种不同材质,经过处理,会变成好几种可以再使用的物品。”谈起这些不起眼的垃圾,李阳能举出一大堆例子,“塑料瓶本身是PET的,可以变成聚酯纤维做成衣服;瓶盖是PP的,能做成饭盒;瓶身外面的那层塑料膜是PVC的,也能再使用。”
“其实,垃圾就是一种放错位置的宝藏资源,而我,就是要和老百姓一起,帮助他们寻‘宝’。”李阳说。在他看来,只要老百姓们从源头上养成了分类的习惯,把这些可回收、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分拣出来,自己的这份工作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不少人一开始很难理解,不错的一个大学生,怎么就心甘情愿地“捡垃圾”。在传统观念里,这样的工作甚至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
可是李阳却不认可这类观点,他看到了垃圾背后的价值,也明白了垃圾分类可能带来的改变。从2010年进入城投环境以来,李阳一直都在和垃圾打交道。
每天,李阳会提早半小时到达回收站,仔细核对不同可回收物品的公示价格,整理一遍相关物品。9点准时打开大门,等待周边居民前来投递。
“我们这份工作就是要弯得下腰,低得下头,脏点累点都没关系,干得有意义,有成效就很开心了。”李阳说。
从周边的菜场,到附近的居民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了这个和垃圾打交道的小伙子,居民们也越发明白,原来,从自己手中一件件分出来的垃圾都会变成可以再使用的好东西。“不少居民还会特地赶过来,有的来咨询垃圾分类方面的困惑,有的甚至直接把这些可回收的物品免费送过来,一分钱都不收取。”李阳说,这些都是一种改变,说明垃圾分类正慢慢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
作为一名党员,李阳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起了徒弟。“我们特地选了90后、95后。”李阳说,希望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让他们一起“分”起来,“年轻人有活力,有想法,以后还将让他们承担起更繁重的上门回收垃圾的工作。
党建引领“两新”党组织发力
园区菜场垃圾分类全覆盖
[聚焦]长桥街道商务园区
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有居委会、物业、志愿者的多方助力,那么菜场、商务园区,又该如何推进这一新时尚呢?记者在长桥街道采访时发现,通过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原本满地菜皮、到处湿漉漉的菜市场,如今变成了一个“大型农商品超市”,商务园区内的入驻企业也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在这里成了分内事。
走进长桥街道的新罗秀菜场,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忘记了这是一个菜场,仿佛走进了一个大型农商品超市。更引人注目的是,每个摊位前,都有一个干湿两分类垃圾桶,商户在做完生意后,会自觉地把破损的塑料袋等扔进干垃圾桶,而菜叶、果皮等扔进湿垃圾桶。而这只是拥有23家标准化菜市场、街道区域单位上海铭言企业管理公司的一个缩影。
长桥街道党建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年,街道以区域化大党建资源为发力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组织“两新”组织和党员参与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围绕“清和家”品牌,有序推出三大主题课堂,把垃圾分类列为重点课,为社区环保战扫雷攻坚。
“根据街道党工委的要求,我们从去年11月就要求党员管理层积极宣传垃圾分类,要求党员经营户以身作则实施垃圾分类工作,争做垃圾分类的先锋楷模,层层推进垃圾分类战略。”铭言企业副总经理龚浩表示,公司召开垃圾分类全员会议部署垃圾分类具体工作,全体员工共同行动,在各菜市场显著部位,放置四分类垃圾桶,向购买菜品的顾客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和环保购物袋,从源头上减少一次性垃圾产生量。充分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先锋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从一名党员、一家经营户覆盖到一个菜市场,潜移默化形成“垃圾分类我先行”意识,实现了菜场垃圾分类常态化。
龚浩说,垃圾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明显改善了市场的整体环境,经营户除了自身会做到不随地乱扔菜叶、果皮,还会提醒顾客将这些垃圾扔在摊位下面的湿垃圾桶中。现在铭言企业管理的所有菜市场,环境干净了,菜场的生意也更好了。
在街道辖区内的聚鑫园商务园区,有几千名白领在这里上班。记者在园区走了一圈,几乎没看到乱扔的垃圾。优力胜邦质量检测(上海)有限公司是入驻园区的一家外资企业,公司党支部书记谢宇清告诉记者,街道经常会在园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谢宇清说:“从今年初开始,公司每天两次安排行政人员收集员工办公桌旁纸篓中的垃圾,然后经过分类,投放到设置在过道中的分类垃圾桶。”
退休党员编写故事、三句半、绕口令推广垃圾分类
[聚焦]重固镇基层党员
编写好故事、发动孩子监督家长,青浦重固镇的基层党员们为了推广垃圾分类真是拼了。
蔡能武是泉华居民区一位退休党员。去年9月,居民区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名老党员,蔡能武和其他党员一起,多次挨家挨户上门,为居民们宣讲垃圾分类的好处和小知识。小区垃圾投放点建成后,他又和党员们做好值班表,顶着严寒,坚持轮岗,做好监督。慢慢地,蔡能武觉得这样的宣传效果还不够,“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让更多居民知道垃圾分类呢?”就在这时,他得知,重固福泉之声微广播马上要开通了。村民们爱听,传播范围广,这么好的宣传方式为什么不用起来?报名成为微广播志愿者后,编写垃圾分类故事说给居民听的念头涌上心头。说动笔就动笔,蔡能武在家里潜心创作。
最终,蔡能武虚构了一个人物王大妈,以为儿子寻找女友作为切入点,创作了一则王大妈由乱丢垃圾转变为积极投身垃圾分类工作的故事。他认为,给村民们讲的故事要源于生活,同时也要高于生活。故事内容部分取材真人真事,同时也有自己深入村民采访的内容。“王大妈管垃圾的故事,就是想告诉村民们,垃圾分类是做好事,做好事就会有好报。用接地气的方式告诉居民,大家才有积极性。”
“王大妈管垃圾”的故事一经推出,获得村民们一致称赞,广播收听量喜人,还获得了2019年长三角质量故事演讲比赛一等奖。
作为泉山社区党建服务站点负责人、泉山居民区党支部党员,多才多艺、热心肠的黄志凤总是冲在党建工作最前线。说起泉山社区的黄老师,街坊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编写三句半、绕口令、快板、剪纸,多才多艺的黄志凤深得社区孩子的喜爱,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黄阿姨”。她灵光一闪,思考着能不能发动孩子学习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从孩子入手,告诉孩子垃圾分类是好事,孩子带动家长,家长再带动亲属,一个传一个。通过孩子监督家长,一家人都能养成分类好习惯。”
在党支部的支持下,黄志凤组建了泉山文明妈妈队代表、文明小天使代表,小天使们定期集中到小区花园和公共部位,用“三句半”或知识小测试等轻松时尚、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