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邨是上海人的记忆。”每年九、十月份,上海淮海路上的光明邨成为排队网红,购买鲜肉月饼和熟食的队伍有数百米长。日前,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行的“上海·故事”读书会上,作家马尚龙与现场读者分享了他住在光明邨弄堂里近半个世纪,与美食店比邻而居的生活经历。
令人想不到的是,光明邨最早的人气食品是菜馒头。马尚龙回忆,四十多年前,光明邨还不是现在的大酒店,店招牌是光明邨点心店。精白粉制作的菜馒头、肉馒头、豆沙馒头,都是5分一个,半两粮票。他清楚地记得,家里有客人要来,大人会给5角,半斤粮票,一般买5个菜馒头5个肉馒头。

而买馒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马尚龙为显出老吃客的气派,对着柜台大声叫道“五菜五肉”。“师傅一听就晓得是一直吃的朋友,实际上面孔就不像。有辰光排队排上去,一笼馒头卖光了,只好等,里头是菜馒头的麻油味道飘出来,外头是西北风吹进去,人就立在了风味当中。”马尚龙说。
后来光明邨门口炸过油条、做过油炸的“一口鲜”点心,开过麦当劳,又再次因为卖熟食而爆红。随着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市民们开始喜欢买熟菜,卖熟食的店很多,但光明邨的生意最好、名气最响。“这时候光明邨饭店的优势就出来了,弄得比较清爽。”马尚龙表示,其实很多熟食店的白斩鸡、酱鸭卖相差不多,但吃到下面都是连刀块连在一起,光明邨的师傅会切开来,大家觉得“清爽”。马尚龙幽默形容,“据讲光明邨的鸭翅膀蛮灵的,但翅膀到了光明邨,真是插翅难逃了。”
直到现在,除了熟食、鲜肉月饼,光明邨大酒店的生意也很好,因为口碑好、性价比高成了中老年校友会的集散中心。包房需要提前预定,大堂散席也是一桌难求。马尚龙去过几次,最大的感受是吃好饭回来喉咙哑了。他总结“男高音进去,男低音出来。”在大堂吃饭的食客,都是高分贝,喊着在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