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制作的价码牌、堆积成山的洋货、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四川北路南货一条街上,多家食品商店门前人头攒动。网上几十块几百块的进口食品,由于临近保质期,有的在这儿只卖几块钱。价格实惠,质量又好,这家开了四十年的老店已经成了附近市民的每日打卡地,这一期《十分上海》我们来到新海食品商店,待上12小时,感受上海人的“小乐惠”。

初夏的早晨,商店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市民。红方腐乳、全脂牛奶、德国黑啤,各式各样的货品整齐地摆放在店门口。

周阿姨买了两大箱啤酒。他们家这是一个大家庭,四代同堂,亲家同住。周阿姨的父亲已经90岁了,外孙3岁。两亲家每天来这里逛逛已经成了日常:“家里人多,吃的喝的很快就用完了,都来这儿买。”

一身运动装扮的徐老伯刚和朋友打完羽毛球,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特地拐到这儿,就是为了给妻子买咖啡。“我老婆很支持我打球,每次出门都给我准备好茶水、苹果、香蕉。那我自然也要想着她,这就是夫妻间的相处之道。”

下午,闷热的天气下,顾客不减反增。这位小伙子在店里转了好几圈了,拿着手机好像在比对着找货品。原来,展先生今天是奉女友之命来淘货的。这不,他拿着女友开的一长串的单子,正在卖力搜索中。“我们家恩格尔系数很高,钱都花在吃的上面了。”

晚上,临近店铺关门,这对父子“错峰逛店”,肩负着全家人的“代购”任务。“白天这里都是阿姨老伯,人多到挤不进去,所以我一般晚上来。”鲁先生说,自己儿时就是这里的常客,几十年过去,轮到自己的儿子来逛了。

卷帘门拉下,商店今天的营业结束了。在这里采访的12小时,我们感受着当下上海人的生活方式——精明的、实惠的、小资的……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这一家小小商店紧紧结合在一起。也许只有在上海,这种类型的食品店才能被那么多人毫无芥蒂地接受并长久地喜爱着。(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