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首部展演剧目,大型原创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今天将在美琪大戏院连演两场。昨天中午,该剧在美琪大戏院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剧目媒体开放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最后一头战象》制作人马晨骋,上海木偶剧团团长、执行制作人何筱琼,导演何念等主创人员共同参加了此次发布会,揭开“中国智造”5.0版本象偶的面纱。
现场,高达3.8米的剧中主角“噶羧”亮相,收获如潮掌声,也让现场观众与媒体更加期待舞台上“战象”的精彩表现,此外,十二艺节期间还将展开各类公益线下活动,如“‘战象’特色亲子课”、“‘战象’步入艺术商圈”等内容。
好故事被收入语文教材
《最后一头战象》改编自沈石溪的同名短篇小说,该作品曾入选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讲述了战争背景下,生活在云南国境线上的傣族少年波农丁与小象嘎羧从相遇到一同成长、奋战的传奇故事。
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人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先后登上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等舞台,为观众带来了震人心魄的战争传奇与前所未有的木偶观剧体验。今年春天,该剧亮相第29届“白玉兰戏剧奖”主题之夜专场演出,再次获得行业内外的认可与鼓励。
据悉,《最后一头战象》制作组即将带来的,不仅仅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象偶、温馨动人的情感,更带来了故事与硬件上的全线升级。制作人马晨骋介绍,继2018年11月3日于东艺首演之后,针对本次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创作团队根据专家指导与修改意见,调整了剧本,升级了舞台。
象偶研制颠覆传统技艺
采访中,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透露,此次研发制作再次突破,高达3.8米的5.0版巨型亚洲象偶首次曝光,届时舞台上将出现多头巨型战象并肩作战的壮阔场面。
3.8米高的象偶是目前为止上海木偶剧团自主设计研发最大的一头大象,也是自2017年12月第一稿设计的1.0版本以来不断升级的成果,象偶的研制颠覆了传统木偶制作技艺,延续了海派木偶发展求新的理念。5.0版本的战象外形上更具视觉震撼,头部和四肢关节处增加了万向动能设置,为木偶演员提供了更多情感传达的空间,而象鼻是剧中大象情感传递最出彩的部分,它或卷、或舒、或摇、或摆,其动作的速度和频率,是大象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
5.0版本的大象功能上也有全新突破,可以喷水的象鼻与可佩戴象鞍的脊背,都是首次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亮相。
该剧舞美、灯光、音响、多媒体设计等依旧由中外团队共同制作,英国多媒体设计团队59Productions设计了电影级别的舞台视觉,中方舞美由沈力团队和任冬生团队(灯光)共同配合,作曲家彭飞联手格莱美奖录音师陆晓幸操刀音乐。
对话主创
“去台词化的过程很挑战”
问:在此次中国艺术节亮相的版本有什么不同?
答:“战象”的高度达3.8米。虽然只是增加了0.6米,但由于是大象的体型大了,我们在操纵大象的3个演员的受力上做了调整,让他们受力更均匀;大象的关节上也有很大提升,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战象”更加传神动人。
问:能否透露一下“战象”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答:最难的是动物和人之间的微妙情感,有时候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是这个剧很有意思的突破。“去台词化”的过程很挑战,去掉语言以后,用什么来填充?小象很轻盈,可以多设计一些动作,而大象如何传神?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问:舞台设计有何创新之处?之前的版本非常有水墨感。
答:去年4月份去了版纳,看了实地以后有了真切的感受。对,舞台是水墨感,但更多是一种与当地环境气质的契合,同时也要考虑如何给人偶互动提供足够的表演空间。
问:外籍制作团队的视频制作也非常有特色,能否介绍一下?
答:视频素材要准确地投射在3D背景上面,需要非常细致的调试,这次合作非常愉快。
问:5.0版本目前的票房和未来展演的情况能否透露一下?
答:迄今为止演出超过了30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目前的计划是找到一个地方驻演。另外也收到了来自英国和美国的邀约,尤其是英国人很好奇,他们的《战马》来过上海,所以他们也很好奇上海的“战象”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