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居住在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普陀四村24号楼的谢阿婆,早早地洗漱完毕,带着身份证来到普陀四村第二居委会的签约室,在《旧住房成套改造协议书》上郑重地签了名。作为普陀四村24-25号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第一个完成签约的居民,谢阿婆感慨万分:“住了52年的老房子终于要改造了,一想到不久后就能住上拥有独立厨卫,还带电梯的房子就很激动,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据悉,签约启动9日内,作为普陀区旧住房成套改造第一批下达的任务之一,普陀四村提前52天完成签约率100%的目标,80户居民即将告别拎马桶时代。
普陀四村24-25号居民楼在一眼望去都是粉红色外墙的居民楼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破败凋敝的外墙,凌乱的电线拉扯缠绕,过道狭窄、楼梯陡峭,楼里更是昏暗拥挤,楼道口甚至还散发着一股厕所的臭味。
这栋拥有两个门牌号的旧住房共有5层,建造于1967年,共有80户居民,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这里不仅房龄老、户型小,内部设施老旧,还没有独立厨卫,两三户居民共用一间厨房,不少居民至今仍在用手拎马桶。
刚完成签约的谢阿婆说:“52年前,我在电厂上班时,被分到这个十几平方米的平房内,小区新落成时也是相当风光。别人家倒马桶还需要跑到楼房外,可我们一、三、五层就分别有一个倒便池,相较于别人方便很多,所以大家都很羡慕!”而如今,这个曾经被人羡慕的“功能”,却变成了不少居民的“痛点”。
“年纪大了,行走都不方便了,倒马桶就更不用说了。而且房屋老旧,倒便池间由于没有水冲刷,经常会散发出恶臭。”随后,谢阿婆拿出钥匙打开24号楼一层的倒便池间,“因为味道重,所以我就配了几把锁和钥匙,分给24号楼的每户居民,让他们在不使用的期间尽量把门锁紧,不然门开着味道更重。”
为了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街道确定对普陀四村24-25号居民楼进行“结构性大修”改造。2018年11月开展第一轮意愿征询,居民同意率达100%。随后,设计单位进驻勘测,拿出初步改造方案,并召开了第二轮房型设计方案征询。方案见面会后,有部分居民对方案初稿持保留意见。普陀四村24-25号成套改造项目组多次与上房设计院沟通调整,最终获得居民认可,设计方案同意率达100%。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改造方案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所有的卫生间和厨房间都位于套内,方便了居民日常生活,但设计难度却大大增加,不但要考虑空间分割的合理性,还要尽可能让每户居民增加的面积均衡;二是改造之后,每家每户都会增加面积5平方米左右。除此之外,方案中还增加了加装电梯项目。
预计普陀四村24-25号改造需要一年多时间,此后居民就可以住上宜居新房。如此一来,这个普陀区现存拎马桶生活户数最多的地块,将彻底告别“拎马桶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