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已经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据英国《卫报》报道,在过去的10年里,34岁的杰克·普莱斯(Jack Price)的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上拥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0多名粉丝。杰克每天数以百次地检查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状态、视频与照片,他表示,自己痴迷于维护他的“网络公共形象”。
“我有时会花几个小时来考虑我要发布什么视频,什么照片,思考我的粉丝现在想看什么,以及我自己还能推出什么创新的内容来吸引他们的关注。对我来说,通过摄影分享一个能够获取关注的风景,比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欣赏它更重要。”杰克说。
据统计,每天有超过8000万张照片上传到Instagram,超过35亿的人“点赞”,还有约14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0%)在Facebook上发布他们生活的各种细节。社交媒体是否正在将真实的我们变成了渴望关注的物种?
Essena O‘Neil是一位澳洲超级网红少女,她在Instagram上拥有超过七十万粉丝。2015年,Essena宣称退出社交媒体平台,并且引发了全球关注。她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完美形象只是被塑造出来的,“那不是真正的自己”。她呼吁大家适度摆脱社交媒体的依赖。Essena删除了 2000多张“毫无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自我营销”的照片,同时编辑了一条吐露自己心声的推送。在推送中,她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被社交媒体摆布的泥潭之中,“退出这些社交媒体之后,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平庸,会非常缺乏安全感。记得发布第一个推送的时候,我每天非常着迷一件事情,那就是去看这条推送有多少个人点赞。但是现在,我发现自己也被这种事情消耗了太多时间,我不应该生活在虚幻的3D世界,我需要真实的生活”。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为了取悦粉丝而活的生活非常虚伪和空洞,自己也非常痛苦。
Essena O‘Neil认为,长期在社交媒体营造出的“完美形象”,其实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自我营销”。图片来源:Monarch Astrology网站。
为了号召大家走出网络世界,走进现实生活,Essena还在社交网络上修改了自己以前上传照片的说明,去揭露这些照片背后真正的故事。
Essena O‘Neil这张身穿白色裙子的照片在Instagram上收到了大量的点赞。但是准备退出社交媒体的她,把照片说明修改为 “这件裙子是免费的,拍了无数张照片就为了在Instagram上面看起来热辣一点。这件礼服让我觉得非常孤单”。图片来源:We Are Social网站。
互联网对自我认同感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形象与私人生活界限日益模糊
1993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纽约客》中出现了一幅漫画。漫画中有一只狗,它坐在电脑前,转身对另一只狗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是这幅漫画的作者,他通过这幅漫画想表达互联网初期,网络社交带来的匿名性对人们社交的影响。男性可以伪装成女性的角色,年轻人可以扮演成熟的老年人,业余人士可以冒充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孤独内向的人可以在互联网变成外向话多的人。
漫画象征着对互联网隐私的理解,强调用户一般用匿名方式发送和接收消息。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完全重新定义自己。图片来源:fineartamerica。
二十多年过去以后,《纽约客》又发表了另一部关于这个主题的漫画(作者:Kaamran Hafeez)。这一次,两只狗正在看着他们的主人在网上冲浪。标题非常有意思:“你还记得‘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这幅漫画想表达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真实生活开始大规模地暴露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互联网对我们的认同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形象和真实形象越来越分不清楚。图片来源:MeMe。
在互联网发展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在网上的社交方式以文字交流为主。在这种形式中,人们不会过多暴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网络身份的隐蔽性允许人们适当地探索自己认为的“真实的自己”。这种隐蔽性让互联网开始解构社会交往中的阶级化,每个人的身份在网络上都可以是相对平等的。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网络身份和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相对独立的,当退出QQ之后,你还是你自己。
但是,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让人们可以轻松加入任何一场社交的狂欢盛宴之中。每个人都处在无数的社交媒体之中,他们面对的可能是很多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为了吸引更多的公众目光,人们开始有选择地展示自己私下的现实生活,这种社交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公众化,网络形象与私人生活的界限也日益模糊。
为了维护网络形象,我们开始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并进行下意识的筛选。我们会选择一些精修过的照片展示到这些平台上,把一些心酸的事情隐藏在内心的角落。在自己伤心难过的时候,看着自己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开心的笑容,人们会疑惑,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
线上和线下生活不分
加重青少年攀比和心理落差感等现象
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人们会非常快速地收到所发布内容的反馈,而这些网上反馈,会成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我们会时刻关注着网上点赞的数量与评论的内容,这种方式与我们以前通过身边亲密的朋友来了解自己的方式并不相同,这是来自大众的意见,你会误以为所有的评价都是真实的,越来越在意你的微博或者朋友圈下面的反馈,而且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这些评论来改变自己。
陌生的观众与粉丝让认识自己变得不再具有隐私性,而这一哲学命题本应该是自己的事情。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审视自我的方式,它把我们直接暴露在公众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社交媒体已成为公众判断自己的一项重要标准。任何遭遇过网络暴力的人都知道,互联网对一个人的认知有多么巨大的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喜欢用的某件化妆单品可能是现在小红书最火的单品,身上的一件上衣可能是来自油管博主的推荐,音乐和书籍的选择可能也被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引领。网红水果“牛油果”的成功上位也有社交媒体的功劳,各大博主以及社交平台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选择牛油果不是简单地选择了一种水果,而是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微博著名博主“Alex绝对是个妞”制作了一个短片,她邀请了几名拥有几百支口红的女性,将这些女性的眼睛蒙上,然后Alex随便拿起她们各自的口红涂抹在她们的嘴唇上。涂完颜色之后,眼睛上的布会被拿开。参与活动的几位女性需要从她们所拥有的几百支口红中,选择出哪一支是她们嘴唇上涂的那一种,结果几名女性都选错了。Alex还发现,她们的口红很多都是全新的。女性一直不断地去购买口红这件事情,其实正是社交媒体运营的结果——社交媒体让她们相信,口红可以买来快乐。但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即便拥有了几百支口红,也不能真正拥有快乐。
微博博主“Alex绝对是个妞”,她倡导女性去寻找真正的快乐,社交媒体中渲染的“口红可以买来快乐”并不成立。
一个潜在的危险是,专注营造线上“自我”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在美国,自恋人格障(NPD)的诊断在过去10年中急剧上升:增加的速度与肥胖率的上升速度相当。许多研究认为,NPD的增加与社交媒体的过度发展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人们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试图吸引更多粉丝,也希望得到粉丝的积极回应。对于患有NPD的人,社交媒体不仅是一个表达自己的窗口,他们也渴望通过这个平台寻找肯定的声音。
“别人都比我过得好”这种落差感也在成为一种常态,这种问题在青少年身上的危害更大。社交媒体允许孩子们看到大量未经筛选的内容,根据德国市场研究机构GFK发布的市场研究数据,青少年在线时间自2012年以来增长了37%,达到每天约4小时。在2010年女童子军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中,74%的女孩表示,她们认为同龄人使用社交媒体“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酷”。约克大学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自尊心较低的人在网上花的时间更多,并向Facebook等网站发布了更多“自我推广”的内容。青少年更加喜欢观察自己的同龄小伙伴,相互比较。如果他们对线上和线下的生活不分,很容易引起攀比等现象。
编译参考:
BBC新闻网的“How disconnecting the internet could help our identity”
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35895719
The Guardian的“I, narcissist – vanity, social media,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mar/17/i-narcissist-vanity-social-media-and-the-human-condition
作者: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实习生 闫晓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