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马兰头。
东方网记者刘辉3月21日报道:进入三月后,不少市民反映,小区里有居民在绿地中挖野菜拿回家食用,对此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颇为担心。那野菜究竟从何里来?哪些是野菜可以食用?吃野菜要注意点什么?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多方了解采访。

图为居民在绿化草地挖野菜。
菜市场绿意盎然,野菜走俏
杏花白,菜花黄,春来野菜香。三月正是吃野菜的最好时节。随着天气转暖,各种野菜也陆续上市。
3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徐汇区的双峰路菜市场,发现香椿、荠菜、马兰头等野菜已经上市,菜市场相比其他季节也更加绿意盎然。走访一圈了解,在市场上,马兰头依照大棚和露天种植区别,均价每斤在5-10元不等;草头10-12元一斤,“网红”香椿价格有所回落,目前每斤售价在40-60元不等。

“9点不到,马兰头就卖完了,草头还剩一些。”菜商介绍,她家的马兰头7元/斤,由于春天来临,市民为了尝鲜,野菜相比较其他蔬菜走俏一些。
那上班族喜好的网上销售如何?记者登录了一家专营蔬菜配送的app,搜索“野菜”出现了马兰头、香椿、荠菜、秋葵等品类。价格显示300g马兰头要卖到6.9元,香椿100g标价14.9元,荠菜250g则要价6.9元,但显示已被抢光。
虽然走俏,但各家商户都囤货不多。记者也从上海市蔬菜集团了解到:集团进购的野菜菜量并不多,主要来自上海周边如海门、常熟、太仓等地。

野菜基本不“野”,扩大种植没意义
宣传时都加以“野菜”为噱头,但野菜就生长在野外吗?
双峰路菜场商贩爽快告诉记者:“哪有那么多野菜,现在基本就是人工种植的。”有的摊主也说明了情况,有的野菜现在已经开花了,市场上快没有了。
记者查阅相关信息了解,靠风力、动物等传播种子,非人工种植、自然生长的可食用植物,可以称为野菜。
如今打开网络搜索野菜地图,国内各地挖野菜攻略消息不少,其中就包含了野菜品类和地理位置。那上海有没有野菜地图一类的官方信息?
记者咨询上海市农业相关专家了解到,目前还没有类似野菜地图的相关信息。据了解,上海农业技术部门曾做过野菜引种试验,但因属于小品种,市场需求量不大,后来也就没有扩大推广。

沪上市民想挖野菜,有没有好去处呢?记者了解到,上海每年都会举办野菜节,从3月中旬到5月初,游客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就可以挖到十种以上的野菜,另外还有野菜知识供游客学习。但专家同时表示,这些“野菜”包括荠菜,茴香,香椿,枸杞等,基本都是人工驯养的。

野菜虽好,但也要小心过敏
野菜虽好,但也要小心过敏、中毒。据了解,大部分野菜的维生素含量都比一般蔬菜高,膳食纤维含量也比普通蔬菜丰富,它对去除体内污染物质、治疗便秘和防止结肠癌有很好的效果。
但部分野菜,如野芹菜、野葱、莼菜等,都含有可导致过敏的物质,容易在某些特殊体质的人身上,引起过敏反应。例如灰菜、马齿苋、槐花等,吃后皮肤在太阳下暴露,极易诱发日光性皮炎,在眼睑、面部、颈部及手臂等部位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甚至出现水疱。

图为居民在绿化带采摘的野菜。
此外,多数野菜性寒味苦,能败火,但多吃会伤及脾胃,引发胃痛、恶心、呕吐等轻微中毒症状。比如野生荠菜吃多了,就会导致脾胃虚弱、血淤气滞。因此,不管是什么野菜,尝鲜即可,不宜长期和大量食用。
从食用方法上说,野菜不宜久存,要现买现吃,越新鲜越好。许多野菜,如马齿苋、柳树芽、野苜蓿等,食用前必须用开水烫,尽可能地去除潜在的毒素。
除此之外,专家表示,需要重点提醒市民的是,路边的野菜不要随便挖,公园及路边绿地上经常会喷洒农药、除草剂等,可能存在药物残留。而且生长在马路边的野菜,因受汽车尾气污染含有较多重金属,也不宜食用,还有可能会不小心误食有毒野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