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个月的第12届上海双年展昨天落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当天将开馆时间延至20时,同时邀艺术家伊利亚·诺埃与雷内尔·莱瓦·诺沃分别进行《错步》《关于无的无所有》两场表演。本届双年展以“禹步”为题,首次大规模展出拉丁美洲当代艺术家力作,吸引约39万人次观众参观。
“禹步”暗示艺术反思
“禹步”是中国古代祷神礼仪中的一种神秘步伐。主策展人、墨西哥历史学家、评论家夸特莫克·梅迪纳用诗人卡明斯1931年在诗歌实验中所创造的词汇“proregress”,来表达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面向历史矛盾性的艺术”。“proregress”由“progress”(进步)和“regress”(退化)两个词组成,正如禹步,这个在“进退之间”的徘徊步态,喻示纷繁复杂时代中艺术作品的价值以及给予人的启示。
一楼大厅中央,阿根廷艺术家恩里克·耶泽克用近4000个废纸板组成的“前进一步,后退两步;前进两步,后退一步”文字矩阵,是“禹步”的直接写照。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卢卡斯的《顺时针》,隐喻对时间的反思。整个艺术装置塑造了一个圆弧形空间,空间中放置了360个时钟,每个时钟比前一个快4分钟,如此形成24小时。亚历山大·阿波斯托尔的《剧中人》,以60张过去20年委内瑞拉政坛人物为原型的肖像摄影组成,这些摄影作品模糊了真实名字,只有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特定角色名称,比如学生、空想家、军警等,从而建构起对权力乃至性别结构的叩问。
这些装置承载着各国艺术家对复杂社会的认知。过去4个月,上海双年展迎来络绎不绝的观众,无数人为之感动、深思。梅迪纳解释:“禹步这个概念暗示着,尽管艺术作品传达了种种焦虑,但它们同样包含生生不息的创意,展现了当代艺术对抗时代复杂性的方式。”
双年展并不是嘉年华
本届上海双年展共有26个国家的67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20位/组,也首次迎来拉丁美洲策展人,这也是“上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展出拉丁美洲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认为,“当代艺术更多是欧美的话语权,这次加入拉丁美洲艺术家、亚洲艺术家,希望听到他们的声音,双年展并不是嘉年华式的,要以其学术性去表达艺术的真正价值。”
邀请拉丁美洲艺术家参展,使得本届双年展被赞誉为“欧美体系之外的另一种面貌”。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展览过于强调“国际化”,忽视了本土的经验与感受,当中国的现实经验在展览中缺失时,遥远他乡的艺术反思,只不过是“脱离自身文化语境的呐喊”,难以让人产生共鸣。这届双年展的另一大特点是有大量影像作品,影像装置是否过多的争议也不绝于耳。
“看不懂”的困扰似乎伴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参观者表示,“有些装置完全看不懂,靠艺术家的说明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但反过来,我一方面希望能懂创作者在表达什么,另一方面参观者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与阐释。”
两年一届的上海双年展是艺术界的盛会,每次都会迎来大量普通观众,如何平衡“学术性”与观众的“接受度”,如何在“国际化”和“本土性”的拉扯过程中找准定位,依旧是摆在下一届上海双年展面前的重要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