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依然要裹紧小被子。
上周末,上海又下雨又下雪,市中心的气温一度下探至0.5℃,刷新了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温纪录。
今天,申城雨水开局,雨量中等,最低温仅5℃,仿佛预示来了本周低迷的气温走势。
周三、周四,申城雨水暂歇。但最低温进入本周低谷,仅2℃。
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本周依然无法“好好玩”。因为,雨水在周末卷土重来。好消息是,周末气温回暖,最高可达13℃,大概出现在周六前后。
不过,根据目前的十天预报显示,本周至下周初,上海最高温不超过13℃,距离“暖洋洋”还有点远。毕竟,现在的上海大概率已进入冬季了。

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将开启一次探月之旅。要知道,在“嫦娥四号”升空过程中,离不开一种重要的天气预报——“空间天气预报”。
来自太空的太阳活动,也会给地球带来灾害。1859年9月1日,英国天文学家理查·克里斯多福·卡林顿在观测太阳黑子时,发现其周围突然出现极为明亮的条状白光。数分钟后,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基乌天文台都监测到地磁场的剧烈波动。17个半小时后,地磁波动强度“爆表”。
几乎同时,全球多地电报台站的发报机在闪着火花,电线发热甚至融化。而平时只在南北极地区才能见到的极光,一直延伸到了古巴和夏威夷。这就是人类遇到的最强空间天气太阳风暴——“卡林顿事件”。
人们发现,大约每11年,太阳活动就会由高峰进入低谷再返回到高峰,从未停止过。而在每一个周期内,太阳都会爆发几次强太阳风暴,随之而来的超级耀斑和几十次强地磁暴。如果发生在现在,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为了预测、应对这些来自遥远太空的灾害,世界各国都建设了相关研究部门。比如中国的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这个机构可以对未来的太阳活动、行星际空间传播过程、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必要时发出太阳事件预警,为航天、航空、通讯、导航、电力、石油等领域保驾护航。
他们也具备一些其它的能力,比如服务保障卫星发射和在轨载人航天活动、地面技术系统的安全、导航、通讯等应用系统。
所以,当你和“嫦娥四号”一起进入太空时,将看到以下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