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沉浸式体验环境,嫁接更多跨界元素,给予更多人性化关怀……实体商场的发展,正在与消费者产生更紧密的链接与互动。柳友娟制图
上海购物中心协会日前发布报告称,跨界风、复合店正成为“上海购物”的一大亮点。一幢幢“垂直的商业街”,俨然成了上海商业的新地标。
在“新零售”的引领下,传统百货业是不是正逆势生长?大型超市+潮流大牌+环球美食+健身会所+立体影院,这还是商场标配吗?在“婴儿”、“单身”和“银发”三重浪潮冲击下,消费领域将发生什么变化?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曹祎遐、上海市轻工业科技情报研究所工程师耿昊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朱迪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构建标识性环境集聚和引导消费者
解放周一:“燃了!魔都一天之内新开4家大型商场”,“上海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步入快车道,2017年新开业 47家”,“2018年,申城新开购物中心将超36家”……请问,实体商场真的在逆势生长么?
曹祎遐: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实体商场面临的外部环境确实不算有利。特别是,随着电商和购物中心的迅速崛起,传统百货业遭遇极大冲击。从发展模式来看,定位雷同化、品牌组合上千篇一律以及缺少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又进一步削弱了传统购物行业的吸引力。
朱迪:过去,逛商场被认为是女性的“专利”。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逛商场逐渐成了核心家庭的主要聚会和放松方式。
尤其是在综合性购物中心,不同性别、代际的人群基本上可以各取所需:孩子在培训班、儿童乐园学习或者嬉戏,女性可以为自己和家人购买衣服、食品,男性则可以履行父亲、丈夫的陪伴责任。这构成当代都市闲暇文化、家庭文化的重要特征。由此,综合性商场和体验性网红店的发展势头迅猛,把体验本身作为目的的消费现象日益普遍。
解放周一:这些新的购物中心会不会面貌雷同?大型超市+潮流大牌+环球美食+健身会所+立体影院,还是商场标配吗?
齐晓斋:严格来说,这个标配是不存在的。如果是标配,那就同质化了。事实上,各个商场所处的社区或商圈是不一样的,周边的配套或者说竞争对手也是不同的,商场的运营面积也千差万别,取胜之道在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和多样化需求,实行错位竞争。
曹祎遐:近年来,不少商场意识到了定位雷同的问题,所以都在积极作出改变和创新。总结起来,无非三种基本模式:“家庭2.0模式”(亲子、三口、四口之家)、“互联网+模式”(优衣库、淘票票等)、“网红消费模式”。
仅以购物中心K11为例,它就是“网红消费模式”的典型代表。从布局上看,K11打破传统的商场布局,对整个购物中心进行高密度植被覆盖,形成了一个生态良好的“森林花园”,不仅能在花园漫步,还能嗅到植物香氛、听到密林鸟叫,让消费者产生沉浸式体验的感觉。可以说,K11试图通过打造一种具有识别性的消费环境、生活态度,来集聚和引导目标消费者。
解放周一: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变得更“潮”了,不仅卖书,而且办起了沙龙、磨起了咖啡。由“买买买”到“商品+服务”、“消费+体验”,会越来越有奔头吗?
朱迪:数据显示,目前实体书店行业的利润构成大致是,三成靠书籍,七成靠文创和餐饮。多种业态混搭,一家书店才能真正活下来、活得好。但需要注意的是,书店要“跨界”,不能一味求奇。简单来说,书是立店根本,而不是“装饰品”。
齐晓斋:除了文化牵手商业,也有不少商场打起了文化牌。例如,有的开出了剧院,而且开到商场顶层;还有的直接做起了展示展览,明显带动商场人气。
事实上,很多商场的书店,如果只是看销量的话,可能并不能令人满意。但它能有效增加商场的文化含量,而且可以把更多的消费留下来。从这意义上说,未来实体商场的发展,要与消费者产生更紧密的链接与互动。为此,有必要嫁接更多的跨界元素,给予更多的人性化关怀、多元化体验,进而形成新的商业空间和氛围。
商场不应“单打独斗”要让整个商圈有影响力
解放周一:去年年底,南京路上的市百一店盛装回归,给人一种“老地方、新体验”的感觉。透过老商场的改造,可以找到怎样的“新生”秘诀?
齐晓斋:市百一店的前身是老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它的几栋楼暴露出不少问题:一个是设施相对陈旧;一个是没有中心式共享空间,导致楼层之间是分离的,而现在的消费需求要求互动,有中心才好互动;还有一个问题是业态布局不适应主流消费群体了。这次改造,把几栋楼都连起来了,看上去更有声势,更便利消费者逛店。但最终成不成功,还得要市场来检验,要看它的销售量是否能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