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消费的因素,不仅仅是看当前的收入,也要看预期的收入,还要看财产的状况。
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当下,通过一揽子的经济救助政策,提升居民收入、保就业,精准有效地提振消费,是推动经济全面回暖的关键。但目前消费的复苏总体慢于供给能力的恢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普遍预期的消费反弹没有出现。
但我国消费潜力仍然巨大,而提振消费的核心就是让人民群众有能力消费。因此不少专家表示,可考虑消费券和现金补贴共同发力,纾困疫情受损群体、低收入群体。
多重因素导致消费未实现快速反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858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9%。从消费类型看,餐饮收入下降44.3%,商品零售下降15.8%,全国网上零售额下降0.8%。
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1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8.1%。虽然3月份降幅比1~2月份收窄了4.7个百分点,但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跌幅仍较深,恢复仍较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恢复较慢主要还是因为疫情导致普遍的社交隔离和旅行限制,对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特别是居民基本的线下消费活动产生了直接的打击,比如线下零售、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交通运输、家政服务等,毕竟我们的线下消费还是占了主要部分。
此外,消费没有实现快速反弹的原因还包括:消费面临劳动力市场需求收缩的挑战,失业率上升、收入预期不稳定对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疫情可能对人们的消费观与消费偏好产生深刻冲击;疫情尚未完全消失,消费者对线下集聚性消费行为尚存在顾虑,一些线下消费形式也尚未开放等。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考虑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疫情影响下明显收缩,且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处在高位,加上棚改货币化的逐步退出和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减弱,居民当前消费意愿较低。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4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分析,一季度的疫情防控使消费受到了一些抑制,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前期压抑的消费会得到一些回补。同时,我国消费潜力巨大,推动未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消费的扩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