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信息港首页 > 信息资讯 > 财经快讯 > 浏览正文


未成年人校外培训如何避“坑”维权?


2019-10-23 11:18:31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题:一纸合同下的“暗礁”——未成年人校外培训如何避“坑”维权?

  新华社记者吴文诩

  当前,面向未成年人的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涉诉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合同上大做“文章”,签订“霸王免责条款”、机构之间相互“转包合同”甚至出现“阴阳合同”……不仅未成年人没有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家长维权也费时费力。

  家长“粗心大意”不看合同 问题机构打“擦边球”逃避监管

  今年6岁的林林(化名)此前曾在北京市丰台区某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并缴纳数万元托管费。2018年6月的某天,林林妈妈发现孩子身体有淤红伤痕,经询问,林林称在幼儿园被外教老师掐了脖子、打了脸和后背,家人随即报警。警方在调看监控与多方查证后确认,该外教不仅实施了殴打行为,而且本人不具有教学资质,事后已逃至境外。林林家人将该幼儿园诉至法院。

  类似林林所在的问题机构并不是孤例。教育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其中超过一半的机构存在问题需要整改。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各类未成年人教育培训机构增长迅速,涉及未成年人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数量也同步增长。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该院受理的涉未成年人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同比增长超过50%。

  北京市一家从事小学课后补习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万可(化名)告诉记者,正规教育培训机构审核严格、经营范围有限。但目前涉未成年人培训机构行业有一套“潜规则”: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在经营范围中涵盖技术培训、教育咨询等内容,进而直接招生开课。“这种做法不仅通过打‘擦边球’逃避了监管,也向家长隐瞒了资质‘缺陷’。各培训机构还自行制定格式合同,尽一切可能免责。”

  北京丰台法院方庄法庭法官李蕊表示,尽管国家教育法对教育培训资质有严格规定,但在涉诉案件中发现,大量培训机构并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一些“教师”也并无相关教学资质,只是由在校学生、从事过教育工作的社会人员担任,甚至有些还冒充“名师”。

(编辑:上海信息港新闻中心 xxg.sh.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五问五答|看忆联eMMC如何赋能智能电视长效稳定
·暑期旅游博物馆热得发烫:门票“一票难求”,广场
·太平人寿副总经理兼江苏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倪
·小林制药将调查93名消费者死亡详情
·经济日报:个人网贷信息接入征信系统,既是约束也
·证券日报:年末购金热度高涨,2024年仍将是黄金小
·普洱茶第一股澜沧古茶上市首日跌18%:上半年净利
·绿色共赢未来可期 2023中国可持续投资发展论坛举
·华为携手久事体育中心公司发布上海体育场智慧场馆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携手英雄联盟开展“美好乡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上海信息港 xxg.sh.cn 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详细声明请访问>>> 上海信息港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版权所有 ©2003-2024 上海信息港 上海华易信息港(xxg.sh.cn上海信息港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上海信息港发布会邀请及刊发稿件 QQ:191646616 微信:newsshcn 商业合作: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202101997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