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记者 吴勇
9月7日,钢铁行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受邀唯一出席的期货行业人士,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指出,钢铁行业过去70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令人敬佩。未来我国在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钢铁行业有条件参与国际价格制定
“在铁矿(656, 4.50, 0.69%)石国际贸易中,我国钢铁行业具备由价格被动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的基础和条件,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记者:作为一个期货人,参加此次座谈会,您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李正强:新中国钢铁行业经过7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钢铁人强烈的钢铁报国情怀让人感动不已,我在此向钢铁行业致以崇高的敬意。
座谈会的主题是“新时代、新钢铁、新征程”。目前,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超过50%,也是全球最大的钢材出口国。钢铁行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出口和铁矿石进口国,加之完备全产业链期货市场,钢铁行业有条件在铁矿石等商品上成为价格制定的重要参与者,而不是现在的被动接受者。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8年,我国钢材进口额为164亿美元、出口额为606亿美元,铁矿石进口额为755亿美元,三者总计达到1525亿美元,再加上铁合金等其他相关产品的进出口,钢铁产业进出口贸易体量巨大。特别是铁矿石,201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0.64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80%。与如此可观的购买力和国际贸易规模相对应的,应该是我们强大的议价和定价能力。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能够为全球提供定价基准和风险管理平台,国际大宗商品普遍采用交易所集中交易形成的期货价格作为国际贸易定价基准。多年来,依托我国巨大的铁矿石进口量及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一直致力于国际铁矿石期货定价中心建设。期望通过期货市场,形成以人民币计价、具有全球代表性的铁矿石期货价格,服务全球钢铁贸易和生产。
要在中国本土生成全球贸易认可的铁矿石期货价格,推动我国钢铁行业从价格被动接受者向价格制定参与者的转变,使交易价格更具国际代表性,还需要更多的产业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期货市场,让期货价格更好地反映全球铁矿石市场供求信息,体现中国的买方力量,传播买方声音。
如果在国际上形成了以人民币计价、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大宗商品价格,在铁矿石和钢材等商品的国际贸易中,就可以按照“期货价格+升贴水”这一国际大宗商品通行的定价模式对贸易进行结算和支付,这样就可以把人民币带出去。就钢铁行业而言,其国际贸易规模初步估计可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能够显著提升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和支付的比例,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钢铁行业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刻不容缓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一个极为迫切、极为现实的重大课题,衍生品市场能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成绩举世瞩目,您认为当前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有更大的突破?
李正强:当前,我国钢铁业已经步入发展新时代,如何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市场波动风险?这是需要钢铁业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钢铁业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每个发展阶段都要有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这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风险管理方面也应如此——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过去我们应对市场风险,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靠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博弈,依靠行政力量干预,政府实际上成为对冲风险的最主要承担者。对企业来说,如果原料成本低,成品价格高,就加大马力生产;原料成本高,就依靠政府提供政策倾斜,保障利润水平。这样的被动应对只能使风险在不同环节进行转移,产业链整体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得不到保障,最终各方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对于我国钢铁行业而言,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模式与其规模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不相匹配。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一个极为迫切、极为现实的重大课题。我国钢铁行业要实现大而强,衍生品市场能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衍生品市场转移风险,钢企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促进产业链各方共赢并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关系,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近些年,我们关注到南京钢铁等大型钢企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尝试并探索多种利用期货市场的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很有借鉴和推广意义。我们希望我国钢铁行业面对衍生品市场能够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把期货工具运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