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把握好风险处置节奏和力度,压实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责任”。
今年以来,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六稳”目标,金融部门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总量稳健加结构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运行营造了良好的金融条件,以社会融资规模为代表的金融指标增速已见底回升,6月末达10.9%,特别是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3%,货币市场宽松较为明显,但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不通畅,信用市场仍然偏紧,并且呈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受资管新规要求、表外资产加速回表的影响,信贷扩张较为明显,但社融当中的非信贷融资有所萎缩;第二,一些金融风险事件的处置,如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显示决策层打破银行同业刚兑、优化金融供给的决心,但同时也把商业银行流动性分层和信用分层这一特点充分暴露出来,引发了市场对中小银行机构潜在风险的担忧;第三,从信贷的结构来看,银行宝贵的信贷资源对于基建领域、政府业务(如融资平台)和个人业务,如房贷、消费贷、经营贷等的支持比较充分,但对于传统制造业、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就稍显不足,有待加强,特别是中长期信贷支持是个薄弱环节。因此,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应该说非常有针对性。
为此,下一步要想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有力措施,例如:有效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补充银行的资本金;通过政府出资,设立和扩充国有性质的担保基金;适度增加对制造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的补贴,提升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督促银行机构完善内部考核机制,落实尽职免责制度,杜绝存贷考核挂钩现象;合理调整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参数,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尊重市场规律,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和民营经济的内生动力,增强商业可持续性,解决商业银行不愿贷、不敢贷问题。
与此同时,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特别注重统筹好服务实体经济和防风险的关系。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金融业的主要风险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房地产市场结构性泡沫较为严重,房地产金融风险亟须化解。
二是银行的不良资产是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源头,不良资产不仅浪费了大量信贷资源,也在金融系统积聚了较大的潜在风险,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包袱。
三是民营企业信用债违约频发态势并未有所缓解,上市公司暴雷事件频发。
四是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间的灰色区域,互联网金融风险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仍处于高发状态。
鉴于过去几年我们在处置和化解风险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要把握好风险处置节奏和力度。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发展中更好地处置风险,在“六稳”的基础和前提下有效处置风险,坚持底线思维,采取预防措施,把处置风险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