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医疗、教育、科技、交通等重磅领域央地权责方案公布或实施,财税改革中最艰难的权责划分改革在向前快速推进。
新一轮财税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是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下称央地权责)划分改革。改革曾一度滞后,不过在2020年基本完成主要领域改革的时间表下,近期这项改革进入冲刺期。
继外交、国防等相对容易划分领域之后,今年1月1日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就业服务、养老保险、医疗卫生、生活救助、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央地权责划分改革正式启动。5月国办发文科技领域今年启动央地权责划分,6月教育领域权责划分方案明确,7月发文明确交通领域央地权责划分改革,2020年1月1日实施。
“央地权责划分是一场攻坚战,近期国家在不断推进和落实这项改革,公共服务领域央地权责进一步清晰,有利于政府高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上海财经大学于洪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权责划分改革提速
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是财税改革,财税改革有三大任务,分别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财税专家普遍认为,前两项改革进展较快,而央地权责划分改革有所滞后。但随着近两年被财政部将其作为改革头号任务,央地权责划分改革明显提速。
财政部前部长楼继伟曾公开表示,中国政府间事权划分缺乏明确统一的规范,分工不清晰、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形成了碎片化、冲突性的体制机制,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也诱发了收入分配不公、可持续性堪忧等问题。
2016年8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宣告了这项改革正式启动,明确了权责划分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