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宇 周鹏远
(王宇,全球合伙人,科尔尼大中华区政府与经济发展业务负责人;周鹏远,科尔尼高级项目经理,科尔尼全球区域发展与公共事务课题资深专家)
伴随全球经济体系遭遇近二十年来最大的“孤岛化挑战”,各类地缘政治风险卷土重来:中东地区纷争升级、俄罗斯和欧洲主要国家矛盾重重、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权利竞争等;主要经济体内部的政治风险也不断激增;波兰、匈牙利、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民粹主义政府使投资者感到不安,有反竞争和干涉主义政策的倾向;此外,监管框架也南辕北辙。
在此背景下,近期中美经贸争端加剧,更是为很多中国城市管理者带来疑问——全球经济体系在“全球化”与“孤岛化”摇摆的当下,城市当局究竟能多大程度有所作为?
对此,科尔尼给出的答案简单直接:大有作为。
关于城市主动作为而带来的价值,没有什么比伦敦的案例更令人信服。2019年的《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伦敦位列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最高的城市。尽管在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下,大量企业、人才和资本逐步考虑撤场英国,但伦敦通过积极提升城市营商环境和出台投促政策,其外商投资金额不减反增。在2019年的全球城市指数上,伦敦依然保持其综合实力第二名的优势地位;不仅如此,由于2018年密集出台各类对冲脱欧影响的政策举措,大幅度提高了国际层面对伦敦未来潜力的看好程度,今年伦敦首次登上了国际城市潜力榜第一位。这深刻说明,城市采取积极主动的发展举措,能够极大程度地冲抵宏观环境和国家层面的负面不确定性,凸显城市自主性的巨大潜力。
城市经贸网络重要性凸显
伴随近期全球经贸争端加剧,城市层面的经济联系将越发凸显。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之间的经贸和商业联系,将成为紧张的国家经贸联系间的“替代品”。
在这背后,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将是最核心的推动力。随着全球经济体系的变革,近年来全球化企业的业绩表现差强人意,因此对本地化的关注是有道理的。据《经济学人》估计,2015年以来,在市值最高的那些500强企业中,全球化公司的利润增幅只有12%,而同期本土企业却实现了30%的高增长,并且投资回报率也比跨国企业略有胜出。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发现,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回报率从2012年的8.1%下降到了2017年的6.7%。
为了提高经营效益,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反思其“一刀切”的全球化战略,而转向推行或考虑推行本地化策略——重新调整全球的商业计划,将企业价值定位与那些首选投资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保持统一,甚至将集中式研发体系下放到区域或者将制造基地转移到更靠近消费者的地方。本土一体化企业在与当地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处理上有更多自主权,更能融入当地社区,因为它们将自己视为所在国家和城市的公民。对于这种全球运营体系的转型,我们将其称之为“多元本地化”战略。
科尔尼今年年初发布的《第22期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2019)》显示,通对全球超过500名高管调研分析,显示“多元本地化”时代企业具有两大典型特点:
89%的企业正在推行或考虑推行本地化策略,约有40%的企业聘用当地人才或在当地市场建立生产基地,三分之一选择在当地市场进行产品设计与研发,并且在进入新兴市场时在并购、建立合资公司、品牌推广和营销、内部管理等环节采取本地化策略。而在上述企业在决定投资目的地时,近60%的投资者并不是从国家层面开始,而是先选择意向投资区域,或者从全球角度分析投资某个城市的可行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多元本地化”在企业投资决策中重要性的上升。而对于每个本地化市场,大型城市依靠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人才供应和产业配套优势,成为跨国企业本地化的首要布局目标。投资者表示,在未来几年,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商业活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都将吸引最大份额的外商直接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