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英、吴可仲
一则出售光伏业务的消息,让陶氏杜邦陷入舆论漩涡。
近日,陶氏杜邦首席执行官MarcDoyle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计划将光伏和先进材料、生物材料、清洁技术解决方案、hemlock半导体集团合资企业和杜邦帝人薄膜合资企业等6个部门转移至一个新的非核心部门,并考虑出售。
5月22日,针对出售光伏业务的消息,陶氏杜邦方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公司对旗下多项业务进行定制化的策略规划,以期将其业务价值最大化,并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其中包括杜邦光伏解决方案。平价趋势下,公司看好光伏行业,并将通过协作创新,持续投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涉足光伏业务40年
杜邦的光伏业务可追溯到40多年前。早在1975年,杜邦Tedlar?双层背板材料进入美国能源部长期可靠性光伏组件材料的研究中,后被美国能源局认定为长期可靠性的材料,并成为行业标准。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杜邦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光伏材料供应商,业务主要涉及导电银浆、背板薄膜材料和一体化塑料边框,旗下Solamet? 导电浆料、Tedlar?PVF氟膜材料在业内最为知名。
除了材料业务,杜邦在光伏领域引入关注的还有非晶硅薄膜组件的投资。2008年,杜邦在香港成立太阳能全球薄膜光电研发中心,随后于2009年11月正式启动了年产50MW的薄膜组件生产。不过,由于成本高、电池转换率低等原因,杜邦始终没有等来薄膜组件的春天。这一举动,在5年后由杜邦公司宣布终止。
进入21世纪,全球光伏市场开始跨进商业化发展阶段。发展重心先后从较早的欧洲市场,转移至美国、中国及亚太其他国家,直至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在此过程中,杜邦的光伏业务范围也随之发生变化。杜邦方面介绍,目前在全球光伏装机总装机量中,可能有一半均采用了杜邦的光伏材料。
环视全球,杜邦将光伏业务的投资重点锁定在了中国。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补贴鼓励政策。杜邦趁势加大投资布局。公开信息显示,2007~2010年间,杜邦在中国的光伏业务实现超100%增长,2010年营收增至10亿美元。
2011~2012年,在全球光伏市场低迷、欧债危机和美国“双反”调查的影响下,国内光伏市场变得异常艰难。不过,杜邦并未改变长期看好光伏的态度,在全球一片衰败之际逆流而上,其先后与国内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英利、尚德、天合光能和中电光伏等完成签约。回忆那段艰难日子,时任杜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苏孝世对外表示,“在市场条件最困难的阶段,对于一些策略性的投资,杜邦都不会有任何动摇”。
历经两年调整期,2014~2018年中国光伏产业再次迎来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陶氏化学和杜邦迎来世纪合并。随后,陶氏杜邦在2018年确定了三家独立的上市公司——科迪华、陶氏和杜邦,分别从事农业、材料科学和特种产品板块。目前,新陶氏已于2019年4月从陶氏杜邦联合体中独立分拆,接下来6月1日科迪华与新杜邦将完成分离,陶氏杜邦同时更名为杜邦。
竞争格局生变
40年过去,光伏材料市场里却多了不少竞争对手的身影。很快,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竞争格局开始受到挑战,杜邦头上的光环也开始变得黯淡。
变化始于2015~2016年。这一时期国产光伏材料企业纷纷崛起,开始蚕食着整个市场的份额。
在导电银浆领域,特别是正银业务方面,市场一直以杜邦、贺利氏、三星和硕禾等外资企业为主导,这些企业几乎占据着垄断地位,市占率高达85%。而2016年以来,国产正银企业的市场占比逐年提升,到2018年已接近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