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佛山寻找中国制造的本相:替日本生产马桶盖、酱油生产线靠进口
苏小张王彤月
珠三角的一天是从大货车的轰鸣声中开始的。
这是个神奇之地。大公司、小作坊、先进制造、低端设备都存在。这里既有格兰仕这样的家电巨头,也有沿街铺开的破旧低矮的建筑,看起来既像居民住房,又像工业厂房。马路上,货车永远比私家车多。道路被压得坑坑洼洼,颠簸不断。一件件中国制造的商品就这样不断承压,又源源不断流向世界各地。
传统代工、陶瓷、情趣用品、家电、机器人(15.380, -0.79, -4.89%)、物联网、5G,低端的、高级的、原创的、抄袭模仿的、30年前的、未来的,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因素密布在这两个“中国制造”最热火朝天的城市:东莞和佛山。
这是一座异常繁茂和残酷的原始丛林,所有生物的生长动力则来源于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们正在尝试对抗国际产业链转移和分工的规律,并决意将所有能产生利润的环节留在丛林之中。
2019年四五月间,外贸环境波澜不断,创新短板再度放大,企业成本压力继续增加,官方重议“经济韧性”。这些宏大表征一一投射到佛山和东莞鳞次栉比的厂房间。
创新成本的中国式答案
位于佛山市高明区的海天酱油生产基地,像是一个被巨大的透明罩子盖起来了。几层楼高的厂房充满未来感,里面几乎看不到人的身影,整个生产系统被一排又一排巨大的不锈钢管子链接起来,从原料开始到最后封箱打包的494道工序,都看不到想象中的工人,偶尔看到一两个也不是在生产酱油的熟练工,而是操作或者维护机器人系统的技术工。他们不需要懂生产工序,只需要懂机器人操作工序。他们的广告语叫,“有人烟处,必有海天。”但生产车间,人烟稀少。
尽管这样的厂区往往被视为中国高端制造的新未来,但是至少在眼前,这些景象却与中国高端制造无关。海天酱油的智能化生产线,全部来自国外,主要是德国进口,品牌有rofa、krones等。外方工程师长期进驻,进行维修检测,当然价格不菲。
当地政府部门的人士说,“国内的智能设备也有供应商,很便宜,但是不可靠,精细度也没有外国的好,机器人、机械臂这两年国内喊得很响,推动也很快,但说实话,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有差距。”
与海天酱油比,同在佛山市高明区的安华卫浴厂区则大致符合所有外来人对传统生产的想象画面。厂区秩序感没那么明显,工人很多,车间噪音很大。年轻人很少,大多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这里也有机器人生产线,相对简陋,由于长期作业,机器人看上去也灰头土脸,失去了科技感的表象。安华卫浴隶属于乐华集团,这个集团旗下品牌还有箭牌、法恩莎。这是佛山最名声在外的制造业。
这个车间更像是中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过度的场景。受制于传统惯性、投入成本、生产和工艺特点等原因,在往智能化走的时候,不那么干脆。他们率先智能化的,都是工人解决不了的和工人不愿意做的。
尽管如此,这样看似混乱的场景也埋藏了技术的光点,这让厂内的员工乐于向访客介绍每一款最新的智能马桶,核心技术体现在哪里、研发水平体现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