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改判的有期徒刑五年显然不是顾雏军最希望看到的“好结果”,有接近顾雏军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他(顾雏军)的观点一向是完全无罪,希望的是彻底平反,所以现在可能有些无奈。”
文丨《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佳
头图摄影丨史小兵
顾雏军终于等来了再审判决。
2019年4月10日上午9时30分,最高人民法院对原审被告人、前格林柯尔集团创始人、原科龙电器董事局主席顾雏军等人虚报注册资本,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资金再审一案进行公开宣判,判决撤销原判对顾雏军犯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定罪量刑部分和挪用资金罪的量刑部分,对顾雏军犯挪用资金罪改判有期徒刑五年;撤销原判对原审被告人张宏犯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定罪量刑部分,维持原判以挪用资金罪对张宏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的定罪量刑部分;对原审被告人姜宝军、刘义忠、张细汉、严友松、晏果茹、刘科均宣告无罪。
而在11年前的2008年1月30日,顾雏军因虚假注册、挪用资金等罪被佛山中院一审获判有期徒刑十年,在佛山中院宣判前,顾雏军己被羁押超过了两年多。2012年9月6日,顾雏军经过减刑后出狱,彼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的他体重从220斤到160斤,每天早晚要吃降压药,饭前也要吃药控糖。
顾雏军出狱后,未作任何停留即直奔北京,一周以后,他在微博上公开媒体发布会的邀请,14日当天,在媒体见面会上,顾雏军戴着一顶上书“草民完全无罪”的帽子,公开一份举报材料以及自己的喊冤信,直斥7年铁窗生涯为“完全伪造的罪证和莫须有的罪名”,并点名批评“陷害”他的官员为“贪官污吏”。
2012年,顾雏军出狱后头戴“草民完全无罪”的高帽举行记者会。摄影:史小兵
由此顾雏军拉开了申诉之路,直到今天最高人民法院的再审宣判,已经过去了6年多。在判决前的4月9日晚间,顾雏军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我始终认为我是无罪的,我相信明天会有一个好结果。”
最高法院改判的有期徒刑五年显然不是顾雏军最希望看到的“好结果”,有接近顾雏军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他(顾雏军)的观点一向是完全无罪,希望的是彻底平反,所以现在可能有些无奈。”
谁是顾雏军?
2018年,《中国企业家》杂志曾经专访过顾雏军,当时他精神气色还不错,比起刚出狱时的喊冤姿态,已经平静不少,言语间也多了几分谨慎。
今年顾雏军已经60岁,在大众媒体里,他是“喊冤”的前企业家,而在企业界,10年光阴早已经沧海桑田,曾经辉煌的格林柯尔集团、科龙电器都不复存在,顾雏军想要个说法,但要不回失去的10年时间和曾经的企业集团。
佛山市顺德区是中国的“家电之都”,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乡镇企业开始尝试做家电制造,当时它们普遍缺乏技术储备,科龙集团的前身珠江冰箱厂是容奇镇工交办公室的副主任潘宁创办的乡镇企业,1984年,潘宁带领100余名工人在简易工棚里,用手工锤敲出两台冰箱,取名“容声”。经过发展,短短8年后,珠江冰箱厂已经发展成为当时南方最大的冰箱制造工厂,并获得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
但彼时珠江冰箱厂兴盛之下,埋藏了巨大的隐患,那就是产权不清。珠江冰箱厂尽管由潘宁创办,但在产权上则属于容奇镇政府,在创办时,镇政府出了9万元的试制费,并且企业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管理团队并无股份,管理团队与镇政府的矛盾由此引开。
1992年,珠三角的家电乡镇企业掀起了改制潮。珠江冰箱厂根据广东省股份制试点联审小组、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签发的粤股审〔1992〕29号文,以定向募集方式改制为股份公司。2年后,潘宁决定将企业变身为科龙集团,宣布新创科龙品牌,进军空调行业,在他的计划中,科龙品牌归企业所有,逐渐摆脱当地政府的控制,准备“单飞”。
顾雏军曾经想做世界的冰箱大王。摄影:史小兵
这很快引起了当地政府的警觉,1996年,科龙电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12亿元,成为全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就在潘宁雄心万丈地四处攻城略地准备扩大版图时,他突然被宣布辞去总裁职务。
潘宁彻底出局后,群龙无首的科龙经营陷入了恶化,时逢亚洲金融危机,科龙的业绩一落千丈,两任接替潘宁的总裁都在短期内辞职。
就在科龙因为产权问题陷入经营困境的时候,当时在天津发展的顾雏军迎来了事业的第一轮高峰。1995年,他在天津创办了“格林柯尔”,生产无氟制冷剂。当时,公众逐渐意识到电冰箱和空调所使用的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性,所以无氟家电备受追捧。顾雏军的技术和工厂恰逢其时,5年后,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2001年,格林柯尔宣布斥资6.6亿收购科龙,成为这家家电龙头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当时,这笔“蛇吞象”的交易就备受媒体质疑,著名媒体《财经》杂志在2001年12月5日发表了《细探格林柯尔》报道,质疑了顾雏军及其创业经历、顾氏理论高额收入等等,一度让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的股价从3.5元跌到2.55元,市值蒸发近10亿港元,顾雏军自称“经历了911一般”。
但媒体的质疑并未延缓顾雏军的资本运作,2003年5月,顾雏军以2.07亿收购冰箱巨头美菱电器;7个月后,以4.178亿人民币收购亚星客车(8.280, 0.08, 0.98%);2004年4月,斥资1.01亿元的价格入主襄阳轴承(10.900, 0.11, 1.02%);4个月后,以1.84亿的价格收购商丘冰熊;当年11月25日,通过境外子公司GRC Capital收购法国汽车配件生产商Tomkins和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
花费3年时间,顾雏军打造了当时庞大的“格林柯尔系”。
对于顾雏军的产业-资本运作,外界有泾渭分明的不同看法。家电专家刘步尘曾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当初科龙刚刚进入格林柯尔系的时候,有过短暂的辉煌,但很快就趋于没落,“顾当年热衷于资本运作,似无意通过实业操作的方式把容声、科龙做起来,他梦想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建构一个制冷帝国。”
但顾雏军显然不这么看,他认为2002年接手科龙之后,自己做的很成功,第一年就把冰箱业务的成本降了48%,空调降了35%,当年实现盈利。第一年做了67亿的销售额,第二年80多亿,第三年128个亿。“而我接手之前,科龙只有35个亿的销售额,上缴政府的税收也从1.7个亿一路增至5.6个亿。”
当时一位新任地方领导来科龙例行参观,顾雏军陪同时说了一句:“我们现在税收重回顺德第一。”
“重回”两个字相当微妙,因为科龙在潘宁时代就是顺德税收第一的企业。殊路同归的是,科龙复杂的产权关系,不仅让潘宁出局,也最终让顾雏军栽了跟头。
就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系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风暴悄悄袭来。2004年8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以香港中文大学金融教授的身份发表了名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指责顾雏军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并且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由此拉开了当年批判“国退民进”的舆论风暴。
罗生门
在那场舆论风暴里,顾雏军看似庞大的格林柯尔系帝国,很快就轰然倒塌。
让格林柯尔系迅速崛起的科龙集团收购,成为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产权问题是集体企业、国企绕不开的坎。当初正是地方政府否决了科龙管理层的MBO方案,潘宁出走,科龙后来陷入困局,才有了顾雏军的收购。到2004年8月,郎咸平强烈质疑顾雏军以“七板斧”侵吞国有资产,靠科龙集团的现金流以9亿人民币套取了百亿资产。
多年后,顾雏军回忆说,郎咸平是收受了某上市公司的好处,帮某些人抢夺科龙的股权。这一说法成了“罗生门”,难以确认真伪。
但那场舆论风暴里,90%的网友支持的是郎咸平,仓促应战的顾雏军很快就败下阵。
2005年4月5日,中国证监会对格林柯尔涉嫌违规挪用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科龙电器的资金和收购美菱电器、襄阳轴承以及亚星客车三家上市公司的事件展开调查。随后,证监会20人小组进驻科龙展开调查。
5月10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那时候恰逢科龙销售旺季,公告一出,顾雏军担心供应商和银行肯定挤兑,那科龙就完蛋了。果然,危机愈演愈烈。格林柯尔系上市公司股价一路下挫,银行纷纷只收不贷,供应商停止供货并开始加紧追讨欠款,科龙电器一度停牌。
三个月后,顾雏军在北京被拘。2006年7月,中国证监会对顾雏军给予警告、30万元罚款,并实施永久性禁入证券市场。
一年半后的2008年1月,广东佛山市中院对顾雏军作出一审判决,顾雏军因虚假注册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以及挪用资金罪获判有期徒刑十年。
顾雏军被拘留之后,广东省、佛山市和顺德区三级政府就组成了科龙重组领导小组。2005年9月,顾雏军在南海看守所签署了科龙股权转让的意向书,科龙被海信收购。
“如果我能平反”
出狱后,顾雏军一直为申诉的事情奔走。但一开始,情况并不让他乐观。2015年冬季,《中国企业家》从接近此案的法律人士处了解到,“他(顾雏军)一直在奔走,但重审难度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