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维 北京、辽宁丹东报道
导读
21世纪经济报道报记者从接近丹东港人士获悉,丹东港的此番重整,或许将有“新血液”注入。目前由金融债委会酝酿的重整方案中,有望引入有实力的产业战略投资者。
从2017年10月30日第一笔债券违约开始,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丹东港)和它的债权人们度过了煎熬的500多天。
如今丹东港的僵局正朝着化解的方向迈出关键一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根据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组建的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债权人委员会(下称金融债委会)投票形成的决议,部分金融债委会成员单位日前已向法院提交对丹东港进行重整的申请,等待法院决定是否受理。
一位接近金融债委会人士3月4日表示,违约事件已拖延较长时间,而目前丹东港因资金流动性等问题已有丧失债务清偿能力的可能,推动重整具有必要性和急迫性。另据记者获悉,丹东港的重整不排除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来实现“浴火重生”。
与此同时,受贿选指控的丹东港实际控制人王文良虽已失联多时,其控制或影响下的丹东港股东仍曾酝酿“预重整方案”来争取主导权。3月22日,丹东港执行总裁胡凤浩等管理层在京召开发布会,对其“预重整”方案进行介绍。
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但该方案并未能在财务状况认定、中介机构聘用等方面获得金融债委会认同,至今相关各方仍未能达成共识;此外,管理层在上述发布会上披露有关王文良的现状情况也存在多处不实之处。
接近金融债委会人士认为,王文良及其控制或影响下的丹东港,无论在债券违约前的分红套现,还是此后的信息披露违规,以及可能存在资产转移的情况,均导致其已很难再得到债权人的信赖。
“(重整)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依法依规对丹东港集团进行破产重整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保护企业职工、债权人、债务人等权利人的合法权益。”3月25日,一位接近地方政府的人士对此表示。
从违约走向重整
丹东港发生违约的起点,要回溯到一年多前的2017年10月30日。彼时,丹东港的中期票据“14丹东港MTN001”出现实质性违约,导致其一连串债务问题被引爆。
一方面,是公开市场债券的连环爆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2018年底,丹东港到期未偿的公开市场债券规模达54亿元,同时另有25.5亿元债券将于2021年到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