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了首批科创板受理企业名单,共9家企业的上市申请被受理,分别是晶晨半导体、睿创微纳、天奈科技、江苏北人、利元亨、宁波容百、和舰芯片、安瀚科技、武汉科前生物,当中计算机、通讯类企业4家,专用设备制造类企业3家,医药企业1家,化学原料企业1家。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上市条件包含五种标准,持续盈利不再是上市唯一指标,此次就有上年度亏损达26亿的企业申请被受理。这些入围企业有哪些看点?上市条件的变化到底释放了哪些信号?3月23日晚,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赵锡军和财经评论员郭丽岩做客《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深度解析。
首批9家受理企业 看点在哪儿?
赵锡军:特色显著 主打通信+计算机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 赵锡军:从这些企业从事的行业和经营范围来看,跟以前讨论到的整个科创板可能会涉及到的重点领域还是高度吻合的,大部分集中在了通信计算机、专用设备、化工、生物医药。
郭丽岩:细分行业“小巨人”脱颖而出
财经评论员 郭丽岩:传统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产业网络、协作网络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有一些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这一次受理的企业就有这个特点,我觉得跟当地的市场化环境有关。它们当中高技术、尤其是硬核技术的可能占多数,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品牌,有的已经是行业隐形冠军,有的未来有很大成长性可以成为行业隐性冠军,因此在第一轮的甄选中,更受科创板青睐。
赵锡军:非盈利企业入围彰显规则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 赵锡军:9家企业中,有一家上年度亏损达26亿的芯片企业,从芯片行业来看,前期投入规模都非常大,研发周期也相当长,这恰恰也是科技创新的特质,长周期、投入巨大,但忍得住寂寞才能开得出花。科创板对应科创的这一类行业特征,设计了整套的制度相匹配,当然也就包括这一类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