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泰君安宏观团队
2月17日晚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正式下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曾经的“珠三角”,终于在十年后完成了大湾区的蜕变。
根据已公开的信息来看,高规格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之下,深圳将发挥更大甚至龙头作用,这就需要改变当前深圳发展受本地地域较窄的限制,预计深圳可能和东莞、惠州有更大的产业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指的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湾区内9个珠三角城市加港澳特别行政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的4.9%,经济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3%。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人均GDP、土地产值均高于国内的长三角、京津冀,具有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是内地、香港进一步融合的平台,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11个区域分属不同关税区。依托香港、深圳两大龙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高度成熟发达的商业环境和社会治理水平在过去数十年间被润物细无声的借鉴本土化于一个“咸鱼翻身”的城市——深圳。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深圳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1979-2017年间深圳总GDP从1.96亿元增长到22438.39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7.88%,明显高于同期内全国GDP同比增速。
深圳于2017年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GDP体量突破2万亿大关的城市。目前国内仅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GDP达到2万亿规模。
核心城市只有经济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外溢效应。据此判断,目前深圳已经能产生较大的辐射周边作用,具备迎接新一轮开放浪潮的能力。
深圳逐渐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2017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第三产业占比在2008年超过50%,在2016年达到60%。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 70% 以上。
深圳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已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圳出口连续2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在创新发展与人才储备方面,创新驱动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深圳是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2009年,“深莞惠一体化”的提出加强了深圳、东莞、惠州这三个邻城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作。深圳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惠州、东莞等周边城市的发展。
未来,深圳可以发挥更加明显的辐射作用,通过产业转移、公共服务合作等形式增强两地的税收能力,为两市创造更为健康的财政条件。
深圳开放地位的加强可以提高东莞的国际化程度,扩大其内销渠道,助力东莞形成更良性的贸易结构。目前,东莞逐渐改变低层次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努力完善贸易结构,注重提高内销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