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资本寒冬影响的创投圈应该如何生存?
记者 | 陈天琪
“资本寒冬”这个词几乎充斥了整个2018年。
寒冬里,不光是某个企业面临裁员、倒闭的危机而已,一些曾经的风口领域也几乎要销声匿迹,而新的风口却迟迟未到。“前几年你会发现从投资人角度来讲,大家都有一个投资风口,这一年这样一个主题下的项目会受到非常多的追捧,大家的情绪高涨。但就今年来说,再有这样一个风口让所有人全情投入是挺难的。”真格基金顾旻曼表示。
投资机构的反应更为敏锐,很多机构在2018年初就大幅减少了整年的投资项目数量规划,对项目的质量要求也更为严苛。界面新闻曾经报道,从2018年5月到现在,有机构还没有投出一个项目,而在正常年份,这家管理资金规模达数十亿美金的机构至少会投出5至10亿人民币。
创业者的日子则更加“难过”,“以前拿200万是很好找机构的,现在连20万大家都要仔细考虑。”有创业者表示。
被资本寒冬影响的创投圈应该如何生存?
网易前段时间举办了裂变前沿峰会,真格基金顾旻曼、天使湾创投庞小伟、远瞻资本李喆以及华旦天使花姐进行了圆桌探讨。他们总结了2018年艰难的投资环境,同时也给正在奋斗中创业者们一些建议。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界面新闻作删减整理)
对创投圈来说,2018年是怎样的年份?
顾旻曼:今年客观来讲,整个创投行业大家的情绪不如前几年高涨,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过去我们看到10年的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和人口红利,可能到了一个尾声了,没有那么多非常容易摘的点子了。
前几年你会发现从投资人角度来讲,大家都有一个投资风口,这一年这样一个主题下的项目会受到非常多的追捧。但是今年来说,今年再有这样一个风口且所有人全情投入是挺难的了。
李喆:我觉得从科技投资的角度来说,今年总体来说趋于平淡,不像前两年这么火热。
变化和机会在哪?
顾旻曼:我的感知是,一方面大家会看到更多精耕细作的机会,体现在你觉得过去非常粗放、简单的产品,现在要花更多精力了,以及过去你非常熟悉的用户,现在你要转战你不太熟悉的用户了,包括海外。
还有更加苛刻的命题,从过去靠商业模式的创新,没有特别高技术壁垒以及靠资本堆积的模式,现在变成你要集中在技术端,创新科技的领域,你可能会熬3、5年甚至10年,但是创造出来的东西是真正有技术壁垒,真正领先的东西。这就是我看到的客观现象和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