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逍遥
充电桩行业有望在2019年告别野蛮生长,进入一个需强力提高运营效率的阶段。更加关注充电桩利用率和客户服务体验,并实现单城盈利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未来三五年撑下去。
2019年有望成为中国充电桩市场的一个新拐点。
中国充电桩建设速度在2015年达到高峰后, 2017年、2018年持续减速。此前,一直位居头部的充电桩企业在2018年也放慢节奏,自营部分的充电桩投放规模收缩,业绩增长乏力,盈利预期承压。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处于运营商梯队尾部的一些后起之秀,开始奋起直追,表现卓越,在单桩日充电量这一核心经营指标上秒杀头部企业,成为市场中日益引发关注的新生力量。
从技术路线上来看,建设公共快充桩逐渐得到行业认同。这也意味着产业格局在未来可能会被重塑。无论是头部还是尾部企业,尽管其商业模式多种多样,但在提高单桩日充电量这一核心任务上,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有业内企业家预测,2019年既是行业参与者在运营上比拼的关键一年,也是这些企业力争实现单城和多城盈利的分水岭。
建设减速淡化车桩比
截至2018年1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72.8万个,远低于2020年国家规划的建成1.2万座充换电站和480万个充电桩的预期规模。
实际上,尽管2015年和2016年曾经出现了充电桩建设高峰,但从2017年开始,充电桩建设已经开始减速。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联盟的统计,2017年充电桩累计数量为44.57万个,月均增长量由2016年的8000个下降到2017年的6000个。
这种减速的态势进一步加剧了车桩比过高的局面。截至2017 年,我国新能源(4.900, 0.04, 0.82%)汽车保有量为170 万辆,整体的车桩比为 3.8:1;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21.39 万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公共充电桩的比值约为 8:1。
遗憾的是,2017年充电桩建设减速态势在2018年并未得到好转,这种态势在公共充电桩建设领域表现明显。
从2017年12月到2018年11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7083个。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基础设施7600个;2018年4月后,月均新增公共充电基础设施3952个。
从企业的布局速度来看,今年上半年,除星星充电外,其他运营商的新桩建设投放速度都开始放缓,其中普天、上汽安悦和万马等运营商的月投放量都远低于50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