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信息港首页 > 信息资讯 > 财经快讯 > 浏览正文


北京青年报:应对“人口负增长”要早做准备


2019-1-6 17:09:32

北京青年报

  应对“人口负增长”要早做准备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为了应对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重大趋势性变化,“全面二孩”于2016年起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是我国生育政策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其效果堪称立竿见影。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实施后,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2065年缩减到1996年的规模。如果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左右出现。

  人口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人口质量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口流动高度活跃,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丰厚的人口红利。同时,此前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效缓解,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然而,随着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深度转型阶段,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也不断出现。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加速增长以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障负担不断加重,此前大量劳动力释放所激发的发展能量、人口红利以及消费能力不断衰减甚至消失。随着老龄化、人口低生育率的持续,我国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人口负增长时代,这势必带来更多不利的结果。长期持续的人口负增长,会导致社会高度老龄化和人口衰退,进而引发诸多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根据联合国有关报告预测,今后较长时期内世界人口将保持上升趋势,人口总量在2030年将上升到85亿,2050年接近100亿,未来发展中国家人口占比将不断上升。目前,中国老龄化水平及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在人口负增长影响下,中国不仅可能失去“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人口的世界占比也可能持续下降。一旦形成长期持续的人口负增长态势,将可能导致经济、社会等外部系统关系的失衡,带来人口安全风险并进一步导致国家根本安全利益遭受严重损失。

  应对“人口负增长”必须早做准备。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发展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面对有关重大趋势性变化,必须采取措施积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努力实现人口自身均衡发展。

  为了应对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重大趋势性变化,“全面二孩”于2016年起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是我国生育政策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其效果堪称立竿见影。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实施后,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但是喜中有忧的是,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仍低于上一年。究其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全面二孩”政策还不足以扭转当前少子化及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

  为了应对“人口负增长”,我国生育政策应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未雨绸缪推出必要的强化政策,让生育率恢复至合理水平。面对严峻的人口发展态势,渐进式地调整生育政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同时,“全面二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孩”与“二孩”出生数量“剪刀差”现象,也表明单纯调整生育政策不是万能的。

  维持适度生育水平是一项重大工作。针对人口变动态势,有关部门应当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破解年轻人“想生不敢生,想要不敢要”的难题,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按意愿生育。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采取支持和鼓励生育的政策,做好超前谋划和政策储备,让生育率稳步回升到相对安全的水平,为经济健康发展、为民族永续发展确立足够的人口安全边际。

(编辑:上海信息港新闻中心 xxg.sh.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五问五答|看忆联eMMC如何赋能智能电视长效稳定
·暑期旅游博物馆热得发烫:门票“一票难求”,广场
·太平人寿副总经理兼江苏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倪
·小林制药将调查93名消费者死亡详情
·经济日报:个人网贷信息接入征信系统,既是约束也
·证券日报:年末购金热度高涨,2024年仍将是黄金小
·普洱茶第一股澜沧古茶上市首日跌18%:上半年净利
·绿色共赢未来可期 2023中国可持续投资发展论坛举
·华为携手久事体育中心公司发布上海体育场智慧场馆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携手英雄联盟开展“美好乡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上海信息港 xxg.sh.cn 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详细声明请访问>>> 上海信息港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版权所有 ©2003-2024 上海信息港 上海华易信息港(xxg.sh.cn上海信息港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上海信息港发布会邀请及刊发稿件 QQ:191646616 微信:newsshcn 商业合作: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202101997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