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志坤 北京报道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开发区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规模扩张、外向增长、多元发展几个阶段,如今正进入动能转换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近日表示。
冯奎是在11月12日举办的中国新城论坛上发表上述讲话的,该论坛由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未来城市实验室(MIT CFC LAB)与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共同举办,聚焦于国内外新城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中国开发区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自1979年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深圳蛇口工业区成立以来,开发区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六部门公布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当前我国共有各类型开发区2543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52家、省级开发区1991家。这些开发区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引领着技术创新的方向。
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1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9.52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11.5%;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11%。
截止到2017年末,156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集聚了全国约40%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96家诞生于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以中关村(6.940, 0.04, 0.58%)、深圳、杭州等为代表的全球创新高地,诞生了一批以小米、华为、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大公司。
冯奎指出,过去40年来,在不同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提出转型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要求,开发区也在提升质量上进行模式探索。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开发区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动力变革也进入了新阶段。
这不仅是为应对国际经济挑战的需要,也是紧跟新经济发展潮流、重新建立开发区竞争优势以及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的需要,通过新旧动能的转换,解决开发区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及问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