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信息港首页 > 信息资讯 > 财经快讯 > 浏览正文


经济日报:国企“接盘”民企并非“国进民退”


2018-10-18 10:19:11

国企“接盘”民企并非“国进民退”

  平 言

  大量数据和事实都已充分表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排斥,更没有什么“国进民退”所谓“铁证”,反而是更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正在成为借势拓展的主角。但必须指出的是,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绝不能陷于所谓“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惯性思维当中,必须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寻求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A股市场频现拟转让股权上市公司。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有24家民营上市公司先后被国有资本接盘。这是否意味着“国进民退”?坊间对此议论纷纷。

  回顾过往,每当经济运行遇到阻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总会出现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立起来的惯性思维和相关论调,似乎只要国有经济一后退,民营经济就会大发展。果真如此吗?

  先看被国有资本接盘的民企情况。上述24家公司在这两天股价大跌之前,其跌幅就已在30%以上,其中有8家股价此前跌幅累计超过50%。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提出重要警示:这些民营企业在自身资产大幅折损的同时,不仅面临股权质押、强制清仓的直接风险,而且面临资不抵债、拖欠银行贷款等连带深层隐患。国资平台适时介入,既可帮助民企缓解债务压力、化解股权质押风险,又可使企业补充资金、扩大再生产,确保社会财富免遭更大损失。

  再看资本市场股权转让和并购整体进展。有关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国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共有近160起。截至9月27日,只有24家将部分股权转让国企,仅占涉及股权转让企业市值的18.7%左右,不足A股市值的0.1%。另据媒体公开报道,今年前7个月,境内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2377单、交易金额1.36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共发生并购1835单,交易金额9795.45亿元,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占比分别为77.20%、71.76%。

  由此可见,大量数据和事实都已充分表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排斥,更没有什么“国进民退”所谓“铁证”,反而是更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正在成为借势拓展的主角。

  如果把目光投得再远一点,还可清晰看到,国有经济是伴随共和国发展历程长期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成长壮大起来的,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在我国,两者之间绝不是相互抵消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再度重申,“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重要的立论基础,就在我们长期坚持的伟大实践中。

  毋庸讳言,眼下民营企业的确面临较大生存发展压力。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上半年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31.5%,私营企业利润增长仅为10%,两者比较,差距不小。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矛盾积累,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尚未建成,针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政策执行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面对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原有粗放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遇到很大转型升级压力,市场竞争环境日趋严酷。由于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如何支持、保护和扶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无可回避的现实挑战。但必须指出的是,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绝不能陷于所谓“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惯性思维当中,必须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寻求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尽管国有企业发展好于民营企业,但仍要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以及改革授权经营体制等各项工作。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阶段,也是改革乘数效应最大的阶段,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日前,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强调的这一重要论断,对我们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现实和长远需要出发,既要及时有效解决好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还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从而为广大民营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这样,我们就会迎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齐头并进、共同繁荣的崭新局面。

(编辑:上海信息港新闻中心 xxg.sh.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五问五答|看忆联eMMC如何赋能智能电视长效稳定
·暑期旅游博物馆热得发烫:门票“一票难求”,广场
·太平人寿副总经理兼江苏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倪
·小林制药将调查93名消费者死亡详情
·经济日报:个人网贷信息接入征信系统,既是约束也
·证券日报:年末购金热度高涨,2024年仍将是黄金小
·普洱茶第一股澜沧古茶上市首日跌18%:上半年净利
·绿色共赢未来可期 2023中国可持续投资发展论坛举
·华为携手久事体育中心公司发布上海体育场智慧场馆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携手英雄联盟开展“美好乡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上海信息港 xxg.sh.cn 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详细声明请访问>>> 上海信息港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版权所有 ©2003-2024 上海信息港 上海华易信息港(xxg.sh.cn上海信息港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上海信息港发布会邀请及刊发稿件 QQ:191646616 微信:newsshcn 商业合作:021-34121912


ICP备案号: 沪ICP备202101997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