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当前中国央行“印钞之术”无比复杂,客观上也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之困的重要原因。
——CF40·青年论坛会员
中国建设银行(6.860, 0.05, 0.73%)金融市场部张涛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之困(二)
印钞之术
文 | 张涛
全球金融危机逐渐退潮之后,各国央行均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从反危机的状态返回正常轨道之中,但是这个回归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观察:首先是最基础层面——美国,美联储先后已于2015末和2017年10月份进入加息周期和缩表进程,预计至今年年底,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升至2.5%,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将降至4万亿美元左右。其次,对于非美货币国家,除了针对自身经济金融情况相机抉择地安排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之外,由于非美国家很难一直保证自身与美国经济金融周期同步,所以必然还要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外溢性影响。过往的经验规律显示,每当美联储货币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时,非美国家或地区均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局部危机,甚至是区域危机,如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今年包括阿根廷、土耳其、巴基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同样也是如此,而且目前看并不能完全排除局部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对于各国央行而言是“上山不易,下山更难”。
然而,对于中国央行而言,除了要面对上述复杂因素外,还要受到危机前后货币供给机制变化的影响,在这三个因素交织下,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要受到不小冲击。这里所言的货币供给机制,主要是按照央行对货币供给的主控权来划分的,如果央行主控权较弱,即货币供给机制更多体现为自身内生性,被称为货币供给的内生机制;反之,央行具有较强主控权,即货币供给更多依靠央行政策工具的使用,则被称为货币供给的外生机制。正是由于两种货币供给机制的机理差别,也就决定了央行在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使用上的显著差别。 |